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优势

2008-3-27 10:29: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日、韩等跨国资本明显加快了来华投资的速度。目前,由发达国家研发并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技术制造,周边经济体提供代工、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国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加工组装,最终产品外销欧美市场的国际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未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对一些新机遇:
一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
二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强劲需求的带动下,跨国资本和服务来华投资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
从目前趋势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中国的主要都市,并加快了本地化进程。
三是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未来5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后台服务将外包给境外低成本中心;另一方面,国际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随着各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一是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有些会涉及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此,首先应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和组织领域里充分开放竞争。其次应切实落实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优先对内资开放的原则,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竞争平台。再次应像加入世贸组织时那样,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清理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断用新的扭曲替代旧的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二是创新激励,引导企业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主研发和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中去。
应吸取我国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与外资合资试图学习管理和技术时,我国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此外,应吸取纺织企业在开放中陷入贸易摩擦泥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以自律为基础的出口协调机制,对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发展是重要的条件。
三是合作互动,要鼓励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合作互动,鼓励内资经济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提供配套,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培育新竞争优势。目前,营造招商引资的小投资环境,包括新出台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高新区等,都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参与、配套和合作。因此,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上来,建立一套不需要通过审批,有明确规范的政策认定标准和机制。
四是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势时,里根时期所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软环境,10年后,这套政策为美国带来了IT革命和创新激励。因此,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是应更加规范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激励机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储蓄和投资活动已超过一国的界限。在这种新形势下,应创造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更加开放和抵御风险的投融资体系。
六是应更加充分地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要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是法治的基础。同时,应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自己的标准,过高的标准和承诺将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