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粮食产业化瓶颈的思考

2008-3-10 16:4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本文对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应对对策,值得一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某种资源为对象的相关经营项目通过市场竟合,完成起步、积累,最终走向集中和联盟,发生资本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带动性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雄厚的社会经济产业,这个过程便是产业化。随着新一轮市场化取向粮改的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力度的加大,我国粮食经营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停留于起步和积累阶段,粮食经营资本和市场的集中与联盟进展迟缓。

  一、现状:粮食产业升级进程缓慢

  经营的起步和积累阶段是产业化量变阶段,主要标志是经营主体数量的增加和进入循坏的产业资本总量增大,集中和联盟阶段是产业化质变阶段,即产业升级阶段,主要是资本和市场在竞合中重新配置向优势经营主体集中,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核心企业,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本运营能力、现代物流分销体系和核心品牌,厚载着一个个优势产业集群,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拥有主宰沉浮的控制力和发言权。当前我国的粮食经营就是迟迟进入不了这个产业升级阶段。

  (一)经营集中度低

  主要是粮食加工产能分散于众多作坊式小厂,没有有效竞合,难以形成适度经济规模,导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度12447万吨的大米年生产能力分布在7160个加工企业,实际产量2914万吨,平均开工率不足30%;8090万吨的面粉年生产能力分布在2819家加工企业,实际生产3480万吨,平均开工率42%。会长白美清说,目前大米加工厂的建设仍在全面开花,面粉厂依然有增无减,油脂加工厂盲目上马也未停止,而最突出的是玉米加工业,在“向玉米要能源”、“向玉米加工要效益”等口号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生产不断扩大。东北不少玉米主产区在建、待建的玉米加工企业的产能都已经超过其玉米产量。

  (二)关联带动力弱

  发达的粮食加工对上游粮食种植业和下游粮食产业的强烈带动是粮食产业升级的主要标志。我国的粮食加工业目前仍然缺乏这种强大的带动力。一是表现在对上游种植业的带动上,加工业与种植业的衔接不够紧密,粮食加工业没有真正面向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种植优势的粮食资源来发展,加工出来的产品缺乏需求差异,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在竞争中没有发言权和控制力。以大豆加工业为例,我国东北大豆与进口大豆相比的资源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品种和高蛋白质,其蛋白质一般比进口大豆高约2%—3%,劣势主要在于含油率低,不适合进行油脂加工,就其优势来看大豆加工业适宜于向食品加工发展,才能形成需求差异,但我国的大豆产业化恰好是向油脂加工发展,结果是跨国大粮商带着“洋大豆”大举进入,已基本控制了我国大豆加工业,使我国原本充满生机的大豆加工企业在两年间节节败退,大多处于休克和破产状态。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买家,现在大豆又是买方市场,可我们却拿不到定价权。这些跨国公司实际上已剥夺了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的话语权,拿到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大豆进口权和定价权,使进口大豆得以大举进入。2006年上半年国产大豆销售困难,而进口总量同比却增加15%,达到1400万吨。大豆加工企业在竞争中的落败使没有政府最低收购价支撑的大豆种植业损失严重。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该省25个市、县750户粮食种植农户的调查,2006年大豆亩产值比上年减少46.22元,下降15%,亩利润比上年减少61.76元,下降33%,黑龙江大量农户可能转种玉米。二是表现在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上,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等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效益水平低。以食品工业为例,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在产值方面,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约为2.0至3.7:1;在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02年我国粮食及饲料加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属于负增长的4个行业之一。

  (三)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缺乏拥有发达的现代物流分销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品牌和较高资本市场驾驭能力的跨国粮食产业巨头,在入世后外资大举进入掀起的竞争浪潮中体力不支,难以有效抗击市场风险。以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4大跨国粮食产业巨头为例,他们均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在美国,这4大粮商是美国粮食物流的实施主体,其粮食贸易量占美国粮食贸易量的80%以上。他们还通过资本运营控制着南美大豆,南美豆农的融资大部分来自这4家国际大粮商,融资主要通过期货贸易这一资本运营方式来完成。据了解,我国大豆市场对外资开放之后,境外企业充分利用资本手段,逐步完成了对国内大豆加工行业的兼并与垄断。目前国内进口大豆的进口合同都是外商拟订好的标准化合约,即先买升贴水,然后在CBOT市场点价。这样一来,外资就很容易通过操纵CBOT市场价格达到提高我国进口大豆价格的目的,美国有关机构甚至通过配合发布相关信息等来帮助这些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而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缺乏利用期市规避风险的概念,结果在2004年的“大豆风波”中,我国大豆加工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给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提供了机会。目前,五大巨头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丰益对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控制达到了空前水平,他们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压榨能力占国内总能力的60%以上。截至2006年底,全国300吨/日以上的油厂的日加工能力总和为25万吨,年加工能力约7500万吨,而在这一数量当中,外资控股或参股的油厂的日加工能力达10万吨,占40%。而且国际粮食巨头目前正由油脂业向面粉业、进而向大米业大规模挺进,集中度低、关联带动力弱,缺乏跨国粮食巨头的中国粮食产业正面临全方位国际竞争。

  二、原因:传统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制约

  传统粮食产业化理念主要在四个方面制约着我国粮食产业的升级进程。

  (一)在产业化政策支持上重生产、轻流通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中,国家在资金扶持与项目建设等举措上对粮食生产环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加大对主产粮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到粮食直补等政策的推行,在粮食生产环节,近年来国家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相对而言,对粮食现代加工与物流等流通环节的资金投放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事实上流通环节的建设与完善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的加工增值、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粮食产业化就无从谈起。

  (二)在产业化战略定位上重形式、轻优势

  战略就是寻找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和取胜的关键因素,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手难以模仿和取代的产业优势。粮食产业化战略应该准确定位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粮食资源优势,面向资源优势来展开经营,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但传统粮食产业化经营过于强调形式上的产业化,忽视内在实质上的产业化,片面地认为只要粮食加工企业办基地与农户签了订单或者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粮食购销合同就实现了粮食产业化,至于本地的粮食资源与外地相比,是否具有产业化的比较优势,或者本地扶植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项目是否能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则虑之甚少,于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出政绩的时髦观念支配下,许多地方忽视本地粮食资源因素,一味追求粮食加工企业的订单数量,甚至地方政府亲自出面组织签订单,上级政府和部门把订单任务作为目标管理层层下达,只要有粮食种植的地方,就千方百计要发展一家加工企业,组织企业签订单,导致粮食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加工产能过剩,资源不能垮区域优化配置,所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多而不强,产业化品牌多而不响,处于分散、重复建设的粮食加工企业对种植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带动力自然较弱。

  (三)在产业化形态选择上重传统、轻现代

  粮食加工、物流与资本运营是转化粮食资源优势为经济产业优势的经营形态,但传统的产业化经营主要注重加工经营和商品营销,忽视现代物流分销和资本运营,导致粮食加工业在产业链社会化大分工中弱不禁风,受制于人。作为一种生产性服务业态,现代物流与分销是粮食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与粮食加工业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粮食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许多跨国粮食公司良好的市场效益,得益于他们早已形成良好的物流和分销体系,而我国的粮食企业正以高于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作为一种现代经营形态,期货贸易等资本运营与粮食加工的有效结合是提升传统粮食产业的又一重要手段,国外跨国粮食巨头都拥有成熟的期货贸易体系和资本市场操控技术,而我国粮食企业恰好欠缺这方面的火候。我国大豆产业之所以短时间内被外资巨头大举兼并,不完全是输在了加工产业本身,而是输在资本市场。如果不积极稳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我国的大米、玉米、面粉等粮食企业将重蹈大豆企业老路。

  (四)在产业化载体培育上重数量、轻质量

  龙头企业是粮食产业化形态的承载者和产业化战略的组织实施者,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措施,但总体来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进程较慢,要么是小而不大,达不到适度经济规模,要么是大而不强,上不了档次品位,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粮食巨头。之所以如此,关键是政府对龙头企业的评价和认定过分注重粮食订单、加工产量、销售收入等传统数量指标,忽视企业参与现代物流分销、期货贸易、自主创新等成长性质量指标,使一些成长性好、质量优良的小企业得不到扶持而难以做大,订单、加工、销售数量大的传统企业享受着政策优惠而不思进取难以做强,很少涉足现代物流分销、资本运营和自主知识产权领域。

  三、对策:统筹谋划粮食产业化

  粮食产业化是一项宏观层面上的系统工程,综合涉及现代物流、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和品牌认定等多个领域和国内外两种市场与资源,建议出台统一的国家级粮食产业化发展规划纲要,就粮食产业化内涵、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进行统筹谋划。

  (一)科学定位粮食产业化内涵

  站在发展现代粮食大产业的高度,将粮食产业化定位为:面向现代大市场和优势粮食资源,自主创新打造核心品牌,推进粮食加工与现代物流分销、资本运营的有机结合,使粮食产购加销及其关联经营大规模、高品位集成,形成特色明显、集中度高、关联带动能力强、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食产业集群。

  (二)合理确定粮食产业化目标

  站在与国际粮食产业接轨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规划若干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种植带,每个产业带规划一个产业化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晶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巨头。

  (三)系统制定粮食产业化政策

  将全国统一规划的粮食产业化项目编人国家鼓励投资产业目录,享受相应的投融资支持政策;鼓励兴办集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对粮食产业园给予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开发区政策待遇;出台鼓励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参与粮食现代物流分销和资本运营的相关支持政策;改革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评价认定标准,将现代物流分销、资本运营、自主创新等成长性质量指标作为龙头企业评审的主要权重指标,对通过评审认定的龙头企业实施动态评价,优胜劣汰,不搞终身制,使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用到好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