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东疆的奇迹--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建设纪实

2008-2-9 13:1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由市委宣传部调研组采写的长篇通讯《拓荒东疆的奇迹》读了令人回肠荡气。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者们,不仅创造了“东疆速度”,也创造了“东疆精神”。在天津抓住宝贵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这种宝贵的精神。 
    新华网天津频道2月9日电 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事记”上,2007年12月11日是华章绚烂的一页。这一天,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实现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东疆保税港区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可有谁能想到,这里3年前还是一片汪洋,2年前还是一片泥沼,1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我国港口建设的一大奇迹。它不仅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和市委、市政府的超前决策,也凝结着广大东疆建设者的使命意识、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拼搏奉献,是对天津精神的又一次深刻诠释。 
    背水一战 饮酒东疆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口,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1952年重新开港以来,几经扩建,港区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港区建设日新月异,港口生产突飞猛进,服务功能日臻完善。1986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到天津视察,看到天津港的巨变,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不仅指明了天津港发展的方向,也极大地鼓舞了天津港人的士气。天津港以此为契机,着眼港口的长远发展,及时编制总体规划,利用疏浚航道挖出的淤泥吹填成陆,逐步形成北疆、南疆、东疆三大港区,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魄力最大的要算东疆港区,在浅海滩涂上造一个30平方公里的人工港岛,相当于一个澳门的面积,进而再建设成东疆保税港区,成为天津港人对这片热土的美好憧憬和梦想。 
    进入新的世纪,天津港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态势。2001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此后又用了两个3年,实现了2亿吨和3亿吨的新突破,成为世界第六大港。在此期间,天津港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天津滨海新区,将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成为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机遇稍纵即逝,责任重于泰山。2005年5月,天津港起草的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的方案报送到市政府。市政府认真研究后作了一处至关重要的修改,将“2007年建设集装箱码头及其辅助仓储物流区”改为“2007年建成集装箱码头及其辅助仓储物流区”。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整个工程进度提前了两年。显然,这是决策层出于对工期可行性的判断、对日益激烈竞争态势的判断,也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2005年12月1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东疆保税港区的请示》正式上报国务院。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这是一场背水之战,但成功总是青睐准备充分的人。实际上,从2002年6月天津港就启动了防波堤工程,到2005年5月,东疆港区具备施工条件的陆地已有1平方公里。但仅首期封关工程就4平方公里,包括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联检服务中心、全长11公里的主干路、6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总占地40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库、集装箱堆站以及卡口围网等配套设施。这么多建设项目能不能在2007年底如期完成,成为时任天津港集团公司总裁于汝民心中的一个结。从2005年6月起,天津港从国内外聘请港口建设专家,从内部选调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对交通、电力、给排水、供热、燃气、通信、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等10个方面进行专项规划,运用专业工程管理技术和软件,模拟施工进度,研究论证工程实施方案,同时开展了共同沟、风暴潮影响、地震安全评估等专项研究。近半年的时间,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勘察、反复计算和科学论证,形成的文案足有上吨重。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干扰,可如期完工。这对于汝民来说,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2005年11月,于汝民满怀信心地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承诺:2007年底饮酒东疆! 
    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豪迈甚至有点悲壮。承诺体现一种信心,论证毕竟是在纸上,要把它变成事实,时间紧迫是最大的考验。在广大参建者的脑海里,时间,时间,还是时间!为保证工期,天津港集团与承包方签订具有经济约束力的《项目责任书》,约定“关门工期”,细化到以“天”为进度节点。工程指挥部每天晚上召开协调会,随时解决各施工单位遇到的问题,任务日清日结。在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项目协调员张炜杰的电脑中,存储了各种工程的进度表,当日完成的标个勾,如果完不成就标个叉。张炜杰说,直至整个工程完成,他都没有找到一个画叉的机会。2007年11月底,东疆保税港区封关验收在即,联检服务中心内正在进行最后的地面装饰工程。突然,指挥部接到施工单位求助,请求协调海关部门协助提取从海上运来的地面装饰石材。指挥部马上派专人联系,海关工作人员加班“掏箱”,提前一天将石材运到了施工现场。虽然时间紧,但建设者对工程质量绝对不马虎。质量第一、好中求快,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就这样,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被他们一点一滴地挤出来。北港池三期码头比设计要求提前一年建成;联检服务中心比合同规定提前3天交付使用;美洲路工程提前10个月竣工;围网铺设比预计工程缩短10天……在调研中我们问一位工程指挥部的负责同志,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出人意料地说,天道酬勤,感谢老天爷2006年赐给我们一个暖冬,使我们抢出了10多天的工期。 
    2007年12月11日,东疆港区已吹填可开发土地16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一期4平方公里正式开港,“饮酒东疆”的承诺变成了现实。
尊重科学 勇于创新 
    整个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投资70多亿元,涉及十几个局和主管单位,5家业主单位、8家代建单位、10多家分包公司,而且工期紧、环节多、工序相互交叉。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预定目标?科学的指挥协调体系是关键。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东疆保税港区筹建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元投资”的建设原则,明确了天津港集团为开发主体。要把这些决策部署和方针原则落到实处,还需要有一个一线工程指挥部。这个担子压给谁呢?天津港集团的领导开始选帅调将,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年轻的女副总工程师张丽丽身上。张丽丽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港口建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总裁于汝民找到她说:“丽丽,公司决定叫你担任东疆港区建设的总指挥,有困难吗?”张丽丽面露难色地说:“儿子今年高考。”于汝民说:“能克服吗?”张丽丽回答:“没问题。”晚上回到家,她对儿子说:“公司派妈妈到东疆港区工地作总指挥,这一年多会很忙,可能顾不上你了。”儿子痛快地说:“您放心吧,我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张丽丽满怀着领导的信任、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担起了总指挥的重任。 
    这是一个轻型高效的指挥架构。整个指挥部由1名总指挥、3名副总指挥和5名精通项目招标、物资采购、码头建设的协调员组成,分别负责各个建设项目的协调和督促实施。一般情况下,各位指挥直接到所负责的项目现场,出现情况即在第一时间处理。 
    指挥部采取“矩阵式”管理方法,科学地占满空间,用好时间。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后,一条20米宽、10公里长的土路成为上岛的唯一陆路通道。为了解决这条“动脉”的梗阻问题,指挥部统筹安排,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道路资源,确保工程急需的物资及时进场。海边作业受天气影响很大,指挥部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调整进度。2007年10月30日,天气预报说转天有大风。当时物流仓库的80%的屋顶已经完工,如果刮起大风,不仅无法施工,而且容易发生意外。负责此工程的左强当即找到分包商经理邵继军,要求连夜把剩余的1万平方米干完。邵经理火了,“再加班人受得了吗?告诉你,我家里有两辆宝马、一处别墅,这活我不干了行吗?”闻讯赶来的张丽丽连忙做他的工作,“屋顶实现不了全封闭,明天的大风一刮,不仅可能造成‘掀盖’使你们前功尽弃,还会影响后续工程。你们咬咬牙把活干完,事后放两天假补觉。”邵继军理解了,接受了,奋战一宿,终于把活赶完。正是这种矩阵式的管理,省略了工程决策和管理中的不必要环节,促进了各个节点工程的进度。从2007年2月至12月初,道路、码头、仓库、联检服务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工,几十家施工单位的近万人同时在4平方公里的地域作业。在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整个工程忙而不乱,按预定时间顺利推进。在港区建设中,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高空坠落、工伤死亡等重大安全事故。 
    在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科学指挥的难题,也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建设者们同样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一一破解。东疆港区第一个集装箱码头,是我国最大的单体集装箱码头工程,按照常规至少需要3年,而实际工期却只有一年半。负责工程建设的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抓住生产组织、施工工艺和生产效率三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施工工艺上下了一番大功夫。在开工前,项目部的骨干人员与设计师、业主、监理进行反复讨论研究,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精准计算,对29个工序点认真审定,在把握工艺原则性的前提下,寻找契合点、关键点和攻坚点,并到现场进行求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总工孟凡利带领员工跑遍工程的每片海域,掌握了软基处理与挖泥施工的第一手数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总体计划时,他们大胆创新工艺,从最初的港池挖泥到陆域软基加固,从码头沉桩施工到码头岸坡位移观测,从码头结构施工到码头面层施工,从码头引桥施工到码头岸坡施工,等等,环环相扣,形成了流畅高效的作业秩序。测量被称为水上作业的眼睛,一般采取GPS卫星定位仪器勘测。由于东疆港区附近没有高大建筑物作参考,误差要达到2—3厘米。测量班长吴玉平想出了个“油桶定位”的特殊办法,利用海水平潮时机,在岛侧水面放置2个有钻孔的废油桶,用两台水准仪同一时间观测油桶里的水面高程,并引测到岛上。这个办法经水科所和监理公司测量人员检测,误差仅有2-3毫米,保证了引测的精确性。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者们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次次挫败困难、攻克难关,先后研发出靠船件直角改圆角等19项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团结协作 合力兴港 
    东疆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最为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央要求,东疆保税港区可在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以点带面,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政策叠加工作。这些政策创新、先行试验层面的要求,无疑要在工程的规划建设上体现出来,那就是根据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建设好东疆保税港区。 
    显然,仅靠天津港是难以做到的,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又需要相关部门的前期介入。为此,海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海防海事、边检等相关部门成立了东疆保税港区筹备处,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进行调研,相继出台了海关总署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14条措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20条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多方努力下,形成了《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管理规定》,实现了行政管理、口岸监管、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为建设东疆保税港区提供了遵循。这些部门还承担了多重“角色”:港区规划的“设计师”、具体项目的“指导员”、重要节点的“监理员”、保税港区的“验收员”……从通关关卡、关内道路、堆场规划到联检服务中心建设,从技术环境要求到诚信体系建设,甚至对联检中心监控设备的安装数量、布控点位、摆放位置等逐一明确标准,并且进行实时跟踪,完成一项验收一项,从而保证了东疆保税港区在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进行的总验收中一次性顺利通过。 
    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工前,指挥部还遇到这样一个难题:一方面是诸多工程需要尽快开工,确保工期;另一方面是诸多审批手续需要申报,会有一定办理周期。就在此时,市东疆保税港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带领市发改委、交委、土地、规划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上岛联合办公,确定了新事新办、组件上报、超常规审批等原则,形成了合力兴港、加速建设的“小气候”。东疆港区建设用地涉及从海域到陆域的性质转变,一般小面积海域验收也要半年时间。为了抢时间,市海洋局加班加点准备材料,国家海洋局简化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海域验收专家冒着大雨,登上满地泥泞的东疆岛进行实地勘察。在这些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天就完成了海域验收,半个月就拿到了土地证,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设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离不开广大建筑施工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团结奋战。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是东疆保税港区参建单位中唯一一家来自外地的建筑企业。他们优质高效地承建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具有辉煌的建筑业绩。虽然物流区仓库项目的标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大,但是他们看好滨海新区的发展前景,看重参战东疆港的政治意义。他们不仅派出能打硬仗的“张少祥青年突击队”,而且把2007年命名为“天津年”,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与业主和设计方联系,提出100多条修改建议,进行了许多深化设计及节点详图绘制工作。同时,他们还做了大量技术经济测算工作,像将零层板由预制板改成现浇板、将室外道路沥青混凝土改为连锁块、将室外墙改为绿篱等等,都得到了业主和设计方的确认同意。这不仅保证了如期完工,也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建设东疆保税港区,离不开电力、燃气、通讯等综合配套部门的通力合作。这些部门在场地不具备“五通一平”的条件下,毫无怨言地开始施工。工地没有电源,他们从总部调来发电机;没有水,施工单位自己出钱雇车向岛上拉水,打地下井使用“中水”;为了解决工人“如厕”问题,他们增添了化粪设施,确保不污染环境。为了配合工期要求,他们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突击队,保证东疆港区的顺利施工。滨海供电公司铺设了十几公里的35千伏临时电缆后,一方面派出专人进行全天候现场值守和线路巡查,一方面积极组织110千伏变电站设计施工,保证配套服务不扯后腿。2007年12月5日晚,各施工单位都在紧张地为转天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做着精心准备。突然现场一片漆黑,临时电缆因外力破坏而退出运行。故障就是命令,供电公司一面组织职工立即投入“战斗”,全力抢险;一面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启用新建变电站供电的准备。及时恢复送电是大家的共同期盼,各施工单位也主动投入力量协助抢险,有的公司派出汽车挖掘机、施工人员抬电缆、挖排水沟,有的公司在深夜为现场抢险人员端来热腾腾的面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6日凌晨5时30分,随着电力调度“合闸送电”的一声命令,灯光亮起来了,设备运转起来了,岛上的供电又恢复了正常。
不畏艰难 顽强拼搏 
    东疆港的建设是在一片泥泽上开始的,施工条件之艰苦令常人难以想象。最初上岛,能落脚的地方只有宽不到2米的模袋混凝土围埝,其余全是一望无垠的淤泥。建设者们在泥浆上铺上荆笆,用独轮车将回填料往岛上推,运料的小车队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为了防止陷入没顶的淤泥,工人们用绳子系住腰进行作业。隆冬时节,岛上经常是七八级大风,羽绒服、棉大衣一吹就透;雨季来临,施工现场被笼罩在雨雾之中,建设者在泥泞中艰难地施工。由于岛上没有厕所,许多女同志上岛都不喝水,有的人回原单位后依然保持着这一特殊的习惯。尽管困难重重,并没有吓倒广大建设者,而是被他们一一克服。 
    张弛是一位干练的女工程师,从东疆港建设项目启动就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她经常徒步上岛,进行实地勘测。工程要紧的时候,她日夜守在工地。2004年11月6日,张弛突然接到电话,母亲突发脑梗塞。她进行了工作交接,立即赶往医院。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母亲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说话、行动和吞咽的能力,在病床上整整躺了3年,张弛没有把自己负责的项目甩给别人,而是委托丈夫、弟弟和护工照顾母亲。当她难得抽出一点时间来到病房的时候,母亲的眼神一刻也不离开她,流露出浓浓的眷恋之情。在开港仪式上,张弛悲喜交加,忍不住潸然泪下。 
    东疆港区的建设实行了并行施工的办法。为了安全有序地施工,许多参建单位的职工就坚守在岛上。2007年2月15日,由建工集团总承包公司二分公司承建的联检服务中心开工。从那天起,安全员赵丛新就在岛上安营扎寨了。由于岛上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他出现了尿血的症状。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一个月后,被项目经理发现,命令他回家看病。赵丛新说:“这算不了嘛事,等活儿完了再说吧,活儿完了都是英雄,完不了咱都成狗熊。”在项目经理的执意坚持下,他只好到医院检查,病情为尿道炎、膀胱炎合并前列腺炎。可是一周后,赵丛新又回到工地,直至工程整体完工,他才住进了医院。 
    可以说,所有参加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的人们,都把自己交给了这项工程。他们中有带病坚持在岗位的,有家中孩子上毕业班照顾不了的,有甩下家中拆迁大事的,也有新婚典礼转天上岛继续工作的。家住北京的何荣生,是负责保税港区物流仓库建设的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上岛3个月一直没回过家。十一期间,妻子放弃公司组织国外旅游的机会,决定从北京到东疆看看他。妻子在电话里说:“荣生,我想你了,让我去看看你吧。”何荣生说:“这地方不适合你来,再说我也没时间陪你。”妻子第二天还是来了。小两口一见面,妻子哭了,心痛地说:“你瘦了,黑了,头发少了……”妻子只呆了两天,何荣生就送她走了。他说:“不是我心狠,工作不是儿女情长啊!”东疆保税港区的建设者们,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把激情和奉献无私地播撒在东疆这片土地上。 
    在东疆港的大会战中,还有一批幕后英雄。他们不仅做着大量的技术论证,还奔波于各职能部门与工地之间,办理港区规划建设需要的各种报批手续,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陈秀建是负责办理土地使用证的人员。尽管各职能部门开设了绿色通道,但他还是恨不得一天办完,为工程多争取宝贵的时间。那段日子,陈秀建拿着申报材料早早赶到职能部门,一处审了,马上赶去下一处。有时为了节省往返时间,他自带面包、矿泉水,边吃边等。不长的时间,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有一个来自东疆港区的人,一直在用自己的真情和执著奔忙着…… 
    有限的文字不能一一记录所有建设者的事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东疆美景”。昔日,“深圳速度”成就了深圳的辉煌;今天,建设者创造的“东疆速度”,将伴着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谱写出天津更大的辉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