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终经济述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2008-2-27 12:2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1.4%,2007年中国经济继2003年之后连续第五年达到或超过10%以上,并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中国速度”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凸显的“中国因素”正聚焦全世界的目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合理性,理性分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关乎中国经济能否由大国经济走向强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中国经济继续高位运行,成绩来之不易;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和至关重要的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一年,中国经济直面如影随形的流动性过剩、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结构性问题突出的物价上涨、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美元持续疲软、重要原材料如石油价格连连走高、美国次贷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问题。
面对不利局面,中央及时实施了以“多步骤、微调整”为特点的宏观调控。频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如央行一年内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及时化解了因社会总需求急剧膨胀而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过大的巨大压力。在中央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掌控之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国际各种不利因素的双重考验,不仅避免了大起大落,而且总体上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第三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实力大增。全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2万亿元升至2007年的5.1万亿元。国富则民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创2002年以来新高,达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以9.5%的实际增速创下20多年来新高。
财力增强,民生改善。近几年,国家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等。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从2002年的190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4318亿元。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教科文卫方面的支出,由2004年的5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26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让7.3亿农民受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
经济平稳高增长带动了就业率上升。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达1204万人,创下2002年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的最高水平。与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上升相对应的是失业率持续下降: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末和2005年末均为4.2%,2006年末为4.1%,2007年末进一步降至4%。
事实证明,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是十分必要和至关重要的。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仍然潜伏着诸多亟待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经济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经济增长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经济增长容易引起总供需的失衡。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顺差分别比上年增长25.8%、16.8%和50%。总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总供求矛盾开始显现。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2007年全年物价指数平均上涨4.8%,成为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猛增加的背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中潜伏着较多问题。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和出口,国内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而低消费导致的高储蓄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货币供给持续快速增长,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过剩的流动性进入股市和房市,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形成资产泡沫,影响经济稳定。
――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不足和对外依赖性较高。外贸大国的背后主要依赖外国的资本和技术带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不足。我国进口高价的原材料,再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商品出口。由于商品极少凝聚本土品牌与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由此便形成了“高进低出”、“赔本赚吆喝”的局面。外贸顺差在中国,利润主要在欧美。任何风吹草动的世界风波,如外资的撤退都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影响。
――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的代价值得关注。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钢铁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但是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明显偏快。2007年1-11月份,全国六大“双高”行业平均增长52.8.%。
总之,衡量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更要重效益;不仅要看数量,更要重质量。经济增长应该与消费同步,与就业增长、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改善同步,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的转变,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远远多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短期来看,2008年,中国经济内遭雪灾影响,外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制约,经济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但是综合来看,支撑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因素依然众多。
从国内情况分析,扩大内需的战略初现成效。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首次超过投资,初步估计,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2008年,内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同时,“政府换届”、“奥运景气”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三大新动力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仍相对强劲,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了支撑全球经济向好的重要发动机。资料表明,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60%以上是由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做的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增速放慢对全球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将受益于这些新兴市场国家。
因此,在“从紧”的调控政策下,坚持创新驱动、城乡统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内外协调和以人为本的政策和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市场,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成长面临着更多的有利条件:如体制转型释放的增长动力,城市化、人口红利及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阶段性爆发力,以及中国区域差异形成经济梯度增长,与世界深度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等等。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仍将保持20年以上的较高速增长。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