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区域发展完善三个层面发展格局
2008-2-26 18: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上全面推进,形成全市支持新区率先发展、新区带动区县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对天津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借助滨海新区优势,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天津城市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
1三个层面发展的现状
滨海新区在较短时间内高密度地集中了一批现代制造业项目,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64亿元,年平均增长24.3%,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呈现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特征。滨海新区的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0.38%、69.9%和29.7%。目前,滨海新区功能区已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地域特征。主要包括: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地位,且门类较为齐全,支柱产业作用突出;以港口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兴旺发达,物流方式多种多样;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鲜明;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增长迅速,GDP区位优势日益突出。总之,滨海新区已表现出经济“增长极”的诸多特征。
按照规划,滨海新区“十一五”及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180亿元,年均增长20%;地区财政收入达到7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90%;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口岸进出口总值2000亿美元。到202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97%;实现滨海新区的基本定位,即“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城市定位及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7年年底,国务院对天津城市的定位是: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2002年,在完成“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天津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5月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进入21世纪,天津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些变化与调整。第三产业比重在2002年一度超过46%,但其后几年又出现下降,到2006年降到了39.9%,2007年有所回升为40.3%,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功能定位上,滨海新区以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航运与国际物流“两个中心”为重点,同时发展商务商业、滨海旅游及观光农业,充分体现了滨海新区的特点和主要优势。而中心城区及区县则将重点放在了商业商务服务、金融、旅游、商品集散及都市工业上。处在城市发展两端的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在定位和分工的形式上还是比较清晰的。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现代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两端的发展定位存在高度重合的部分,因而容易出现争项目和自相竞争局面。
2目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多年来,在滨海新区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心城区及区县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未得到释放。从历史上看,天津中心城区的工商业基础都比较雄厚而且各有特色。随着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实施工业战略东移之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明显呈“轻型化”,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天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实施过程中,第三产业的转型与提升步伐相对较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本应借助中心城区优势得以更好更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却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总体上与滨海新区的高速发展相比差距很大。“十五”期间,中心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82倍和2.79倍,而同期滨海新区则分别增长了2.43倍和6.94倍。
受现行行政体制影响,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仍呈“同质化”趋势。按照原有的产业布局规划,工业战略东移以及将制造业的外资更多地集聚在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则通过置换,改造提升服务业,使之成为能够集中体现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区域。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有趋同的倾向,甚至滨海新区在某些服务业领域已经走在了前面。因此,从全市发展的大格局看,对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协调十分必要。
滨海新区“增长极”对中心城区发展的“空吸效应”比较明显。受发展条件制约,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达到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时滞”,而滨海新区发展过程中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远大于城区,造成中心城区所迫切需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滨海新区则在集聚了大量现代制造业项目的同时,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这就在招商引资、吸引各类人才等方面与城区形成了竞争,而且在“空吸效应”的作用下,资源更多地向滨海新区集中是必然趋势。
3抓住滨海新区崛起契机完善天津三个层面发展格局的思考
1.紧密围绕城市定位,调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天津的城市定位要求天津经济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因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显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城市定位的要求,结合海河综合开发和中心城区的特点及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程中,通盘谋划全市产业布局,使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在按照自身定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努力增强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减少同构化、同质化竞争。这就要求不同的区域在产业发展上发挥各自优势,各有侧重,产业互补,各具特色。
2.对中心城区及区县的发展进行更高层次和更具全局性的科学谋划。虽然各区县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战略与规划,而且也比较全面,但从全局来看,各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联系还十分有限,甚至存在“相邻仅一路,规划不衔接”的问题。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对中心城区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审视,从更高层次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心城区各行政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区域间的联系、互补、协调。这种更具高度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共享、文化旅游等产业链条的衔接与延伸,以及与滨海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调。
3.进一步向各区县放权,调动其发展经济的活力与积极性。天津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且在近年的发展进程中初步形成了各自特色。但在总体上则呈现中心城区平稳发展、城郊各区快速发展、市辖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态势,特别是应有的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因此,一是要通过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精简审批事项,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激发其发展经济的活力,改变以往事无巨细、都要市有关部门层层报批的现状。要结合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让中心城区各区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建设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要理顺市级管理的“条条”和区域发展的“块块”之间的关系,在诸如商业步行街和旅游观光景点的管理等问题上,应按照重心下移、分清权限、落实责任、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原则,逐步转向“块块”为主,不断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三是要在产业布局与项目的摆放上向中心城区倾斜,实现与滨海新区的错位、协调发展。四是要吸引国内外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心城区的CBD、CRD建设,改造与提升旅游景点,同时借助地铁、轻轨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提高服务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做出积极的贡献。
4.加快滨海新区发展步伐,尽早让滨海新区“增长极”发挥出更大的“扩展效应”。滨海新区要在继续成为吸引全球各类生产要素的“洼地”的同时,培育自己的扩展效应,形成滨海新区带动城区,并与中心城区良性互动的局面,使中心城区乃至全市更好地借势发展。从滨海新区的角度看,要更加积极地介入到中心城区的提升、改造之中,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及大型项目的建设步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在同等条件下,更多地采用都市工业产品为滨海新区产业提供配套,带动都市工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商业会展、出国考察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各行政区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沟通信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从中心城区角度看,则要主动地在产业发展上注意与滨海新区的配套、衔接及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发挥好自身优势。
5.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并通过产业聚集程度的提高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区域间在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性。近年来,天津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天津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业绩不相称,直接影响着天津经济的活跃程度、产业配套及产业链条的延伸,对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及作用的发挥形成一定制约,同时更反映出天津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争取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取得突破,把天津建成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吸引力最大的地区。要降低准入门槛,清理并取消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即所谓“玻璃门”现象。要大力清理已经过时的规定和文件,特别要清理、修改那些妨碍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部门性管理文件;要开展亲商富商工程,注意在对企业征收税、费的同时,给予企业更多的帮助,建立上下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要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经营有利可图,对潜在投资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稿源:天津日报]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