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荒真相:长期煤炭战略库存制缺失和产量目标不合理

2008-2-18 11: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煤荒的真正原因是长期的煤炭战略库存制度缺失,煤炭工业规划制定的产量目标不合理
  ■本报记者 张超然 
  2007年12月中旬,中国重庆市部分电厂出现停机待煤、拉闸限电以后,缺煤现象在全国开始蔓延,先后有19个省的电厂出现“无米下锅”的煤荒现象。加之中国南方雪灾的肆虐,中国很多电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虽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表示,中国煤炭供需总量平衡,电煤紧张是“季节性的、局部性的、暂时性的”,但这已经是2004年以来,中国在新世纪出现的第二次煤荒。 
  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中国工业的“血液”,不容出现闪失。两次煤荒,到底原因何在?业内专家众说纷纭:雪灾、需求增加、关闭小煤矿、煤矿春节放假、铁路春运、电煤价博弈等等,莫衷一是。而作为中国著名煤炭经济专家的潘伟尔博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则认为,煤荒的真正原因是长期的煤炭战略库存制度缺失,煤炭工业规划制定的产量目标不合理。 
  《财富时报》:2007年12月中旬以来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煤荒,很多业内人士对成因进行分析,也有很多种说法。您认为形成煤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潘伟尔:社会各界分析造成这次煤荒的原因很多,如煤炭需求增加、关闭小煤矿政策实施、部分地区煤矿春节提前放假、铁路春运和电煤价博弈等等,但这些都不是造成煤荒的主要原因,有的还属牵强附会。我认为这次煤荒的深层次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煤炭战略库存制度缺失;二是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脱离实际,产量目标不合理。 
  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发生两次煤荒。第一次是从2004年开始到2005年结束,这期间全国停机等煤的电厂装机容量多达4000万千瓦,拉闸限电的省区多达24个。当时国家发改委动用行政手段,就近拦截运煤列车发往缺煤的电厂。在那次煤荒出现后,我曾在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说明我国煤炭库存不合理的危害,并提出了煤炭库存制度要合理化的建议。本该吃一堑长一智,但我们没有吸取2004年的教训。 
  《财富时报》:两次煤荒不仅和库存水平,还和库存制度有关? 
  潘伟尔:对。从表面上看,煤荒的直接原因是煤炭库存量严重不足,而实际上凸显出我国煤炭战略库存管理制度的严重缺失。从2004年那次煤荒分析,当年我国煤炭需求量超过19亿吨,正常的煤炭库存总量应该在2亿吨左右。然而当年4月底全国煤炭库存仅0.98亿吨,不到合理库存量的一半!而造成库存减少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缺乏煤炭战略库存管理制度。1997年到2000年间,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煤炭用户以自己煤仓或储煤厂爆满为由,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大量储存煤炭,库存量最多也不到20天,甚至更少。当时相当多的煤炭用户特别是国有企业煤炭用户认为,一旦煤炭供应紧张就找政府,而政府总会调动一切社会资源来解决缺煤问题。这期间某些企业没有尽到企业的煤炭库存责任。到2002年我国已初显煤炭市场供应紧张时,许多煤炭用户还是不愿意增修煤仓增加煤炭库存。 
  《财富时报》:合理的库存有什么好处?库存又和煤荒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潘伟尔: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如果库存不合理,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就会出现煤荒,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对于煤炭用户来说,如果自己不合理存煤,一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就指望政府出面解决,这本身就有很大的管理风险。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责任与企业责任是有界线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不可能长期承担本属于企业的责任。所以到2004年当煤炭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时,立刻爆发煤荒。如果2000年以后我国煤炭库存总量特别是电煤用户库存合理的话,就不会出现2004年的煤荒,至少煤荒不会那么严重。因为如果煤炭用户存煤达到40到50天的用量,即使煤炭停产或停运20天,也有一个月的时间来从容应对紧急情况。 
  2007年年末以来的这次煤荒与2004年煤荒的原因惊人地相似。据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煤炭库存率(年末煤炭库存量占当年煤炭消费量的百分比)为6%,平均库存约为20天的消费量。而国际惯例煤炭库存率是10%左右,库存为40到50天左右的消费量。但在2007年我国煤炭总库存量不到1.5亿吨的状况下,有关方面负责人还在讲“我国煤炭社会库存处于合理或基本合理水平”。甚至在这次煤荒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一些主流中介机构发出的煤炭分析报告,还在说煤炭库存“总量位于正常区间。”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消费煤炭12.5亿吨左右时,煤炭总库存已经是1.5亿吨。而2007年的煤炭消费量比那时已经翻番达25亿吨,1.5亿吨库存还合理吗?2004年煤荒后,我们没有很好总结,煤荒又发生了。 
  《财富时报》:那么,又该怎样理解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与煤荒的关系呢? 
  潘伟尔:2007年1月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将2010年煤炭产量目标定为26亿吨,我认为这样的规划产量目标脱离实际,不合理。这个问题应历史地看,我国煤炭工业“十五”规划曾预测年均煤炭需求增加2000万吨,而实际上年均煤炭需求增加量近2亿吨。规划与实际需求出现近10倍的巨大偏差,但有关部门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在2002年还对全国产煤省区和企业下达煤炭产量控制指标,要求限产压库,为的是达到规划的要求,结果导致了2004年的煤荒。 
  “十一五”规划中26亿吨的目标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打架”。各省区2010年规划目标煤炭产量之和为34亿吨,比全国规划目标产量多8亿吨,这说明全国规划产量目标不可行。第二是“十五”期间我国原煤需求量年均增加近2亿吨,“十一五”期间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仅按保守的年均需求增加1.5亿吨算,5年间需增加7.5亿吨,那么2010年原煤需求量将是29.4亿吨,这样有3亿多吨的缺口。而2007年我国在煤炭进口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供应量比实际需求量少1亿吨以上,出现煤荒就成必然。如果真按26亿吨目标调控,包括2008年在内的“十一五”后3年还会出现煤荒。 
  《财富时报》:您认为该如何化解防止煤荒呢? 
  潘伟尔:两次煤荒深层次原因十分相似。我认为,建立科学的国家煤炭战略库存制度已刻不容缓。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强制性的煤炭战略库存制度,规定煤炭生产、运输中转和用户三个环节的煤炭库存的权利与义务,强化煤炭用户特别是电厂煤炭库存的制度约束,使国家煤炭库存制度合理化。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煤炭库存率一直在10%左右,库存平均可用45天,2007年12月库存达到55天。正是有这一合理库存制度的有力保证,美国近几十年没有出现过煤荒。 
  宏观调控方面应该建立煤炭工业规划修改机制,全国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应由全国人大把关。我注意到国家煤炭工业“十五”和“十一五”规划都没有经过全国人大审议,而由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煤炭作为国家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其工业发展规划属于国家级规划,应该由全国人大审议。国家煤炭工业“九五”规划实践已经证明,经过全国人大把关的规划质量相对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