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关税+配额许可证 政策压出口粮价应声落

2008-1-5 13:1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刚刚开始,温州市瓯海兴达面粉公司却关停了面粉的出口业务。   1月2日,商务部公布消息,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终于让这家公司的面粉出口业务陷入绝境。
  瓯海兴达面粉公司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在多重调控政策作用下,去年一度火热的粮食出口迅速萎缩,粮价保卫战刚刚开始就已经看到了结局。
  面粉出口已经“死亡”
  2007年12月30日,粮价调控再出重拳,财政部宣布,我国将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个8位税目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公司负责人朱仪淮告诉记者:“面粉13%的出口退税取消以后,现在又要加征25%的关税,利润一次次被压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苦。”
  几天后,更严厉的措施出台。1月2日,商务部公布消息,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朱仪淮告诉记者,这次他们的面粉出口业务彻底停止了,因为实行出口许可制度后,“没有许可证,出口想都不用想了”。
  瓯海兴达面粉公司显然不是个案,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公司受的影响更大。“近期出口退税取消和加征关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肯定的。”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他强调的仍然是出口配额许可管理。我国本来就实行粮食出口配额制,1月1日起,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增加了企业的出口配额管理的品种,显然是给本来出口配额不多的粮食进出口公司雪上加霜。
  朱仪淮告诉记者,江苏的几家大型面粉厂,曾经在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时,大量出口,现在他们都没有配额,只能停止出口。
  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隆亨也表示:“国际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我国人口众多首先要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控制粮食出口成为一种必然,甚至进一步控制粮食加工产品的出口都是有可能的。”
  “中国人口众多,国家要保证国内的供应,出口配额很少。”他对出口受限如此理解。
  小麦交易市场冷淡
  事实上,粮食调控政策接二连三出现,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更为明显。
  1月3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小麦成交率仅1%,而且均价仅1480元每吨,维持在政府规定的低价,这与去年11月初政府抛售小麦时,成交率最高达94%且价格有上涨趋势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在,小麦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在国家规定的低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副总经理肖永成告诉记者,“粮价稳定在低价位且成交量大幅减少与国家近期频繁出台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密不可分。”
  2007年12月19-20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第54次竞价销售交易会在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举行。与12月5-6日的成交数量277.96万吨相比下降了113.87万吨,成交率下降了42.89%。
  而且与前几次相比,此次进口小麦部分品种成交价格下降300元/吨左右,已低于国内优质小麦价格,但是销售仍不理想。
  此前,财政部公布了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的通知。
  粮价宏观调控政策立竿见影——财政部宣布取消84类粮食出口退税消息公布当天,郑州和大连交易所大豆、豆粕、豆油、玉米、小麦等几乎所有涉及到的主要期货品种价格全部下跌,其中豆粕更是出现大跌。
  调控更像“心理战”
  众多分析人士认为,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心理预期超过实际效果。
  理由是,粮食进出口在中国粮食总量中,一直占据较小的比例。2006年中国粮食进出口总量为969万吨,仅占当年国内消费总量的1.9%,粮食类产品进出口对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相当有限。
  不过,数据显示,今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粮食出口也随之上扬。据海关总署统计,去年1-11月,中国共出口大米113万吨,增长5.8%,玉米487万吨,增长85.3%。
  在巨大价差的诱惑下,中国小麦出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仅去年10月就出口小麦13.6万吨,比去年增加630.2%,1-10月出口累计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06.5%。
  “2007年由于国际粮价高,小麦、玉米及其加工品、深加工品出口猛增,从根本上推动了国内粮价上涨的预期。”国务院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表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