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车企风雨飘摇 中国汽车面临三大机遇

2008-12-9 14:1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刊记者 朱行之 
  自今年第三季度美国金融危机进入阶段性高潮、开始波及欧洲和全球其他地区以来,中国汽车业界就开始讨论此次金融危机是否会给中国汽车带来机会,连不少海外媒体也纷纷鼓励中国人“抄底”美国汽车。中国汽车在这场危机中真的可以“隔岸观火”而不受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的机遇又究竟在哪里?
  结构调整的机遇
  今年10月,在“汽车紧固件之乡”浙江海盐,原本热闹的厂房安静了下来。据媒体调查,许多工厂因为海外订单的下滑停产、破产,一些工厂老板甚至前往海外催款追账。
  这样的场景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一面: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生产低技术含量配件、出口海外但无品牌,规模小、数量多,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下滑,只能被动挨打,何谈机遇?
  机遇只对有准备的人有效。欧美尤其是美国的不少零部件企业如今已经成了俎上鱼肉,任君挑选,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胃口,能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菜肴”。如果“饥不择食”只能落下胃病。
  去年年初,宁波华翔收购了麦格纳旗下的英国劳伦斯内饰,补强了自己在汽车内饰设计制造上的竞争力,被业内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收购。许多人都忽视了,在收购零部件巨头资产的光环背后,华翔已经在国内频频出手,先后收购陆平机器、长春消声器、公主岭汽车内饰件等零部件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对华翔来说,收购劳伦斯只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企业生产结构的必然一步。
  今年,并购海外汽车资产的成本急剧降低,业界鼓吹零部件企业出海收购的声音也甚嚣尘上,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几个月了,并没有大的并购案浮出水面。是国内零部件企业都因为车市的下滑和出口的萎缩陷入了财务紧张,还是手里拿着钱却不知道买什么好?
  精耕细作的机遇
  金融危机对已经迈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精耕细作的好时机。中东、俄罗斯、北非、南美这些欠发达地区是多数汽车企业的主战场。在欧美汽车企业尤其美国三大汽车企业遭遇困难、心有旁骛的时刻,中国汽车将有机会在这些市场扩大战果。
  以往,不少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往往把售后服务环节交由当地贸易商经营,而这一环节利润丰厚,并且,不少企业都是以散件组装的方式生产,时常遭遇惩罚性政策打击。如今,海外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不妨深入当地建立生产、物流、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5年前,当丰田汽车的关联企业丰田通商联合丰藤海运和深圳长航成立深圳长航丰海汽车物流有限公司的时候,明眼人就已预料,丰田和广汽的联姻已经板上钉钉。提前建立物流公司为整车厂作保障是丰田的惯例,天津丰田投产之前丰田也设立了类似的物流企业。不仅如此,丰田通商在中国有独资、合资企业超过100家,许多企业都是先于丰田整车厂多年建立,为整车做准备。相比丰田,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作为就显得非常单薄了。
  深入欧美的机遇
  对于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来说,欧美市场是最具诱惑力,但也是尚未深入的区域。今年,长安汽车和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老虎汽车合作生产低速汽车被称为中国汽车在美国首次设厂。而长久以来,代表中国零部件在欧美取得重要胜利的只有万向一个孤例。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原已疲软的欧美汽车企业资产缩水,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把触角真正深入欧美腹地的机会,而这远比“抄底”更具意义。
  嗅觉灵敏的企业早已行动起来。
  11月25日开始,记者连续三天致电上海东芙冷锻有限公司,试图采访其总经理廖泽寰。但该公司工作人员以“廖总很忙”,“在开会”为由没有为记者安排出时间。本月初,廖泽寰曾前往法国和美国考察,寻求并购机会。
  东芙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的民营高科技公司,其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传动及转向系统所需的各类精密冷锻件。据记者调查,其产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市场。廖的欧美之行应该是在寻求出口产品本地化生产的机会。
  去高成本的欧美实现本地化生产,这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有了实现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本地化生产意味着中国汽车产品不再是无品牌的“批发货”,真正在当地扎下了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