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奋进中的历史性跨越

2008-12-7 10:2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岁月如歌,以史为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辽宁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谱写了一曲曲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20世纪50年代曾创造过共和国的众多个第一,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矛盾的长期积累,也曾一度陷入困境。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辽宁经济走过了从“阵痛”到脱困、从落后到追赶、从赶超到超越的振兴发展之路。三十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大指标快速增长,“三驾马车”强力拉动,三大结构日趋优化,三大难题有效化解。
  速度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速度、质量、效益三大指标,而代表辽宁经济增长速度的首要标志,莫过于经济总量频繁翻番。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229.2亿元,经过第一个十年达到881亿元,第二个十年跃升到3881.7亿元,到2007年则一举突破万亿,达到11023.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9.5%,三十年间实现了两个“翻两番”。从发展阶段看,“十五”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逐步加速,2007年达到最高增幅14.5%。从人均水平看,197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680元,2007年达到25729元,按当年汇价折算为3384美元,一举超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000美元大关。从与全国比较看,2001年至今辽宁已连续7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特别是振兴以来年均增速13.3%,超过全国2.3个百分点,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辽宁通过这种不断提速的一路追赶,终于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掀开了经济发展史的新篇章。
  财政收入是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财政收入增长不断加快,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全口径地区财政收入实现2548.9亿元,比1981年增长16.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92.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82.7亿元,增长10.7倍。同时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逐步改善。 1978年全省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只有53.9亿元和134.6亿元,而2007年已分别超过1.5万亿元和1万亿元;储蓄存款余额从1980年的24.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063亿元,人均储蓄额从71元增加到19054元。
  集约和内涵式增长助推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了引领作用。仅从2000年到2007年的变化来看,全省科技经费支出由200.3亿元增加到289.7亿元,年均增长18.3%;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7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省的普遍共识。特别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越来越大,成效十分明显。 2007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7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6.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64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4.8%。全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优良天气不断增加,全省森林覆盖率35.1%,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14.5%提高到现在的37.5%。辽宁以重化工业为基础在创造金山银山过程中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
  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 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辽宁经济三十年的增长,就源于这三大需求提供的强大动力。
  投资是拉动辽宁“经济快车”的直接动力和第一引擎。辽宁是国家最早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1953年至195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高达18.5%,但从“六五”到“九五”期间,投资总量在全国位次由第4退后到第8位。自2003年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重抬升势,投资额连续突破5个千亿大关,2007年达到7435.2亿元,又回到全国第6位。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81.2亿元,年均增长21.3%。在投资的强力支撑下,全省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标志辽宁工业新形象的重大工程相继竣工,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源头和最终拉动力。从消费总量看,197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71.2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4030亿元,年均增长14.9%。三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7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1%。辽宁人在消费的坐标上画出了一条 “贫穷—温饱—小康—比较富裕”的美丽弧线。
  外贸出口拉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三十年来,全省高举对外开放的旗帜,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规模持续扩大,出口结构逐步优化,利用外资硕果累累。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实现594.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6.4倍。全省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由1981年的26.2%提高到2007年的41%,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实现由农产品向工业品、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由一般商品向高技术产品转变。通过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辽宁的崭新形象在国内外迅速提升,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涌向辽宁。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由1982年的38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达1087.7亿美元,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已达1.5万户,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产业区域体制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三十年,伴随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全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日趋协调合理。
  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辽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4.1∶71.1∶14.8,突出表现为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产业一业独大,三产业比重过小。经过多年的调整,到2007年已转变为10.3∶53.1∶36.6。从三次产业拉动力变化看,1978年到1992年十五年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主要靠三产业拉动;1993年到2007年后十五年间,这一阶段主要由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总体来看,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动力仍来自于第二产业,并逐步由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产业结构则逐步由失衡调整为合理并走向优化升级。
  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升级。三十年间辽宁农业“短腿”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首次超千亿,非农业产值比重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日益壮大成为新的生力军。积极推动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到90.5%,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传统服务业在优化提升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日趋繁荣。
  区域结构更趋协调。实施振兴战略以来,辽宁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重新审视自身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并完善沈阳经济区,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全省已形成两大城市带动辐射、沿海腹地良性互动、三大区域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从沿海起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大连为龙头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到2007年,辽宁沿海六市的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44.9%,比1978年提高6.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分别为37.5%和42.7%,出口总额比重高达75%。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使整个沿海地区进一步成为临港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投资兴业首选区、和谐宜居新城区,成为东北、全国乃至东北亚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辽西北地区近几年已形成了实现新突破的内在动力。省委、省政府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决定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举全省之力加大对辽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辽西北地区将在三五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大区域良性互动、互为支撑、携手并肩,将共同挺起辽宁经济的脊梁。
  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三十年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促进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成为辽宁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主旋律。到2007年,全省国有资产占全部资产比重已由80年代的70%降到43.1%。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近十年来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7%一跃升为51.7%,稳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
  市场就业收入难题化解人民走上富裕安康之路
  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商品市场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完全市场经济四个阶段,走过了改革、发展、提高、壮大和繁荣的历史足迹。到2007年,全省商业、餐饮业网点达到83.3万个,比1978年增长26.1倍。全省商品市场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供需结构合理化、市场环境优质化的繁荣景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三十年来全省从业人员由1254.1万扩大到2180.7万人,增长73.9%。进入90年代,由于企业实行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使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此辽宁在全国率先实施再就业工程,以化解就业矛盾。 1993年以来,全省采取多种措施,先后帮助109万国有下岗职工和151万转轨遗留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十几年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008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2年最高值6.8%逐渐降到2007年的4.4%。全省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辽宁是在全国最先实行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省份,到2007年底,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99.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087.8万人,失业保险622.1万人,并有141.2万城镇居民和89.5万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发挥了为国企改革配套、为和谐社会护航的功能,使全省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目的。 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90年代初突破千元,2007年已提高到4773元,年均增长11.9%。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63.3元,到2007年则上升到1.23万元。同时,居民收入构成向多样化趋势发展,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765.3元,比1985年增长了107倍;人均转移性收入4196.3元,增长45.9倍。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1980年到2007年,全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6.3%和56.8%下降到39.6%和37.8%,双双低于40%的国际公认标准,标志着辽宁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省人民胜利完成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向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和生活宽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遵循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促进辽宁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正值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总结分析三十年来辽宁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对于汲取历史经验、探求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全面振兴意义十分重要。
  ——遵循宏观需求规律,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在任何时候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辽宁经济在振兴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依靠投资拉动的规律,更加决定了无论是当前保增长还是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都必须继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当前,一定要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机遇,加大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使之尽快发挥效益,拉动经济增长。
  宏观消费规律表明,消费不仅是生产的先导和经济循环的枢纽,而且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终拉动力。辽宁应针对近几年消费率偏低状况,进一步增强消费需求强度和拉动力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消费能力,让居民放心消费、敢于消费、善于消费。
  扩大出口对于辽宁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关系重大。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同时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做强做大。
  ——遵循经济结构演变规律,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辽宁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不断顺应世界经济走向,放眼全国产业布局,以合理化和高度化为基点,通过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农业由弱变壮、服务业由慢变快。
  工业强,则实力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努力做大支柱产业、做强优势产业。要以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为核心聚集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动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努力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农业壮,则基础牢。要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鼓励发展县域工业和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产快发展,则经济快增长。辽宁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既要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服务业,又要大力推广连锁超市、餐饮旅游等消费服务业;既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又要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的现代服务业;既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又要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加快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尽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遵循宏观调控规律,运用“三大杠杆”稳定经济发展。财政、金融、价格共同组成了实施宏观调控的“三大杠杆”。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制定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条措施,强调进一步扩大投资和信贷规模,支持民生工程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强力拉动经济增长。辽宁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规律,抓住机遇,咬住目标,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千方百计促进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过去三十年,辽宁宏观经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振兴路,辽宁人民信心满怀、意气风发,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昂扬奋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