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GDP超5.6万亿元

2008-12-7 10: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我市在全国率先引进奥运蔬菜2007年,长江三角洲苏浙沪两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又创新高,达到5.6374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2008年度长三角2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次排出“座次”:排名前五位依次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这是记者昨天从承担《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项目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获悉的。 
    新出炉的《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第一次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扩大到苏浙沪两省一市全境,突破了原来的“15+1”范围。新的长三角2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动态展示了长三角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特点。2007年长三角“15+1”核心区域城市,继续保持了稳定、高质、较快发展的态势。该区域城市经济总量继续占据长三角的主导核心地位。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860.44亿元,占长三角区域总量的83%;增幅达到1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而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提高,16城市现代服务业比重为42.5%,高于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25个城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中,除舟山位于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4位外,其余的15个城市均排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19名。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质量分析,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的绝对优势指标和相对优势指标,分别达到了63项和69项,占据了绝对优势,显示出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型发展模式。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告诉记者,该报告显示,沿海、沿高速公路正在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的重要发展主轴。目前,外资及国内外产业的资金和技术逐步倾向于具有区位优势、成本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环境优良、承接资金技术能力强等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域,长三角沿海、沿沪宁线和沿杭甬线这三大轴线成为资源流动的首选。在此情况下,沿海、沿江、沿高速城市将持续高速发展。 
    报告显示:苏州和无锡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1911元和83923元,超过了上海的66367元,高居长三角区域前两位。长三角港口群的北翼之一南通,凭借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不断提速,2007年GDP增速达到20%。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凭借港口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2007年宁波港共实现货物吞吐量3.45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0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2.3%,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吞吐量居大陆港口第四位。苏州、杭州、宁波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33.02亿美元、28.01亿美元、25.05亿美元,分列地级市前三位。 
    科技导向型产业依然坚挺 
    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海啸,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哪些应对的“筹码”?随着《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的全新出炉,记者昨天采访了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研究员。 
    “金融海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郁鸿胜说,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长江三角洲是经济外向度很高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制造业和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增长都有所下降。但长三角的经济基本面总体上还是好的,并没有遭遇严重打击。 
    郁鸿胜指出,长三角沿海、沿沪宁线和沿杭甬线地区,构成了综合竞争实力的城市群,可以有效地抵御金融海啸的袭击。长三角地区抗风险能力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型企业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尽管传统制造业目前受到了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科技导向型的高端产业发展却相对依然坚挺。“在长三角,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低端制造业和外向型联系较密切的重化工业。与此相比较,长三角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在长三角区域分析中,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相对就较轻。应该说,由于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应对金融海啸的先天条件比其他区域更显优势。 
    郁鸿胜告诉记者,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是一块“试金石”,企业的“成色”如何,在它的面前无所遁形。在金融危机蔓延后,长三角一些城市中的行业和企业,不但没有衰退,反而缓慢地坚定发展,这充分说明金融海啸是一次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 
    “长三角应当进一步调整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把金融海啸当成是一次发展的机遇。”郁鸿胜说。      
    “新锐”已崭露锋芒      
    《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中,长三角城市群的“家庭成员”名单从原先的“15+1”变成了“24+1”。在这些首次进入长三角大家庭的成员中,有经济发展欠发达但后劲无穷的“潜力股”,更有许多已然崭露锋芒的“新锐”。 
    报告显示,苏北的徐州、盐城,浙南的温州、金华等城市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上表现突出,分别位于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第11、14、7、12位。根据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这四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正是分别处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展路径和特点又各有不同。徐州和盐城,充分利用邻近山东等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文化相近,有效地承接了北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城市的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 
    回看温州和金华,则是在浙江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具有“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特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将民营经济、本地特色与品牌经济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经过多年的发展,温州已经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34个全国性的生产基地,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金华则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浙江省的旅游大区,2007年海外旅游人数达到445415人次,位居浙江省第四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些欠发达的城市,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比较明显。其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基本上是靠开发大量的工业用地所支撑。从指标的质量上看,一些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大多处于绝对竞争劣势和相对竞争劣势。 
    从发展态势来看,目前这些城市已经开始为承接要素资源创造新环境。衢州正积极利用处于杭州2小时、上海3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与闽浙赣皖四省周边中心城市的距离也均在2小时内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争取成为浙江省连通外省市的物流中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