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东海,开启崭新时代

2008-12-7 10:1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半岛工程,这一移山填海的壮举,被称作“温州城市发展的控制性工程”。 
  2006年4月29日,灵霓北堤建成通车。一条14.5公里的长龙,从龙湾灵昆伸向海天相接处的洞头。同日,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挂牌成立,瓯江口区域开发全面起步。
 这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起始;这是一个崭新城市的序篇。 
  如果说,半岛梦圆,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岛变化的旋律;那么,正加快推进的瓯江口开发,则让我们触摸到了缤纷启幕的“东海时代”的脉搏。
  卅载期待
  历史不会忘记,温州人民对半岛工程数十年的期待。
  温州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渴望土地,渴望深水港,渴望产业结构的提升——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大海。
  最初的构想,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时,有专家提出“堵塞灵昆港,垦地十万亩”的瓯江南口垦涂工程规划。1978年,围垦大堤全线抛石,后因论证不足和技术问题而搁浅。
  但是,对于瓯江口的开发,温州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出生于洞头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原总工程师谢庆道,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记忆犹新。“每当退潮的时候,我站在霓屿岛上,甚至可以听到灵昆岛上的鸡叫声。于是萌发了下去走一走的想法。”谢庆道说,“经过三个小时的半游半趟,我发现,这片滩涂泥沙冲积层基础扎实,修建堤坝不成问题。”随后他大胆提出了半岛工程的设想。
  这一设想,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主要有三大顾虑,一是担心对瓯江口航道造成影响。二是担心对乐清湾生态产生影响。三是担心对瓯江防洪体系带来不利后果。”曾任浅滩围涂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周晨晖回忆说。
  论证的过程,持久而深入。尽管温州滩涂围垦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半岛工程的研究和审批仍持续了20年之久,仅前期工作就投入了1.1亿元。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显得十分生动。
  科研专家首先将“北堤”按比例制成物理模型搬进了实验室。周晨晖说,“当时制作的物理模型面积达到了40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足球场,并采用了最新采集的实地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为进一步验证科学模型,1.8公里长的试验堤作为实地模型开工。通过实地观测,科研人员进一步证明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且对状元岙深水资源维护有积极作用;试验堤还通过了数次强台风考验,证实北堤工程实施的技术可行。
  由3位两院院士和8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温州科学论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试验研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国内同行中是最先进的,验证结果良好。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随后获得批复。
  2003年,总投资约6.5亿元的灵霓北堤工程开工。凭着移山填海的精神,温州人民把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海岛嬗变
  历史正在书写,踏海出行的海岛人民今天发生的生活巨变。
  坐在“温洞快线”的客车上,洞头北岙镇居民陈庆伟感慨万千,“过去进城只有水路一条。风浪大的时候,轮船忽起忽落,和着鱼腥味,胃也跟着‘翻箱倒柜’”,“现在客车宽敞、明亮,票价才20元,坐着舒服,价格也便宜。”
  车,成了海岛人最热门的话题。陈庆伟告诉记者,“现在,洞头排队等着学车的,有好几百号人。”伴随着学车热,洞头县私家车拥有量出现“井喷”,近5年的汽车增长量,达到了过去50年的总和。
  变化,不仅仅是路通了、车多了。气势宏伟的海堤,将洞头和温州大陆紧紧地连在一起。它唤醒了海岛人千年的陆岛梦,更引发了深远的半岛效应:老百姓的观念变了,眼界宽了,路子多了,腰包鼓了。
  海洋旅游,热了。
  结束了多年在外经商的闯荡生涯,周文庆在家乡东屏镇东岙村租了一栋房子,开了一家渔家乐酒家。生意的火爆,让他自己都感到意外,仅两个黄金周,营业额就超过了10万元。
  半岛通车以来,洞头县每年的旅客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实现的旅游综合效益超过5亿元。由于旅游带动效应的凸显和就业能力的拉动,全县从旅和涉旅人员从4000人增加到8000多人。
  致富机会,多了。
  郑林芬最近忙着学习一门“新手艺”。前不久,温州一家笔业生产商与元觉乡沙角村合作,设立了一个来料加工基地。尽管技术还算不上熟练,但她一个月多了400多元的固定收入。
  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洞头的发展前景。不仅仅是来料加工,目前还有100多家企业准备扎根洞头,谋求发展。近两年来,洞头的迁入人口数超过了迁出人口数,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
  让老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变化:能买到更多的商品,有机会喝上珊溪水库的清水,患了病可以方便地选择进城看大夫……
  “汽车能通北京城,跨江过海不撑船,未来洞山腾飞日,美梦成真变乐园……”东屏镇东岙顶村的民间歌手洪杰,用闽南语唱出了心中的喜悦。
  半岛通车后,像这样的变化,不管是已然发生的,还是将要发生的,还有很多很多。
  幕启东海
  历史更会期待,明天的温州将在更大的版图上描绘东海时代。
  翻开新版的温州地图可以看到,温州长长的海岸线,如同一张满弓,灵霓北堤就是满弓上向着东海待发的利箭。
  “半岛工程扩大了温州的版图,无论从解决瓶颈制约,拓展城市空间,还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市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朱铭源的话语中透出兴奋。
  兴奋的背后,牵着市委、市政府深远而开阔的谋划。
  瓯江口,这个国内第五大河口,除了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温州目前建成区面积的可围滩涂资源外,最重要的,它还是一个集内河、河口、深水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
  筹划好瓯江口,就是筹划好温州的未来。伴随着半岛通车,瓯江口的开发建设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进入实质性阶段。
  它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温州城市将向东海推进60公里,新增包括洞头诸岛在内的200多平方公里面积,足以使温州城市“长大”两倍,开辟温州大都市发展的新空间。在灵昆到霓屿的滩涂上,可围涂造地13万亩,作为温州城市发展建设用地、临港型工业开发用地和耕地后备资源。
  它将开发温州深水港资源。半岛工程使温州大港触角将直入东海,包括10万-20万吨级的国际深水港,一举打造温州作为“国家级主枢纽港”的地位。这也是半岛效应最快显现的方面。目前,状元岙深水港一期工程两个5万吨级码头,已建成并通过验收,预计明年就将正式开港迎客。
  它将促进温州临港产业和区域经济综合协调发展。透过《温州市半岛工程西片区总体规划》图,可以预见,未来的温州,将打造以石化、港口物流、船舶工业、能源电力和海洋生物制药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带,同时,高新技术也将作为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半岛区域将成为未来城市产业提升的重要区域。
  浩大的半岛工程,正成为通往温州未来发展的起点和栈桥。迎接“东海时代”、再造一个“海上温州”,这个“蓝色”梦想带给温州人的,是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