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货币"松"财政经济软着陆可期
2008-1-25 11: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CPI增速为6.5%,2007年高达4.8%,涨幅比2006年高3.3%。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坦承,中国物价面临着比较大的上涨压力。
一般来说,控制通胀最主要的手段是货币政策。
去年的货币政策不可谓"不紧":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内6次上调基准利率,并不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和实施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而今年的经济环境比去年更复杂诡异,因此,一个基本判断是,今年的货币调控力度已经很难突破2007年的水平。
判断中央银行选择宏观调控工具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不是把所有的工具都加以运用,而是以尽可能少的工具运用带来理想中的政策效果。另外一个是宏观调控必须具有预见性而非事后性,这是宏观调控效率的高层次含义。
遵循这两个原则,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宏观调控面临难题的主要原因,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试探性治疗是一种不得不为的方式,由此客观上会导致某些效率损失。当前的过热很大程度上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由此撬动国内金融资产进入资产市场。另一方面,结售汇体制尽管在不断放松,但外汇资金源源不断通过银行体系转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并形成了流动性过剩压力。因此,中央银行通过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通过准备金政策控制银行信贷都无疑是必须采取的手段,但这也是存在某些效率损失的手段。
另外,资产价格仍然将受到货币调控的客观影响,尽管中央银行一再宣称货币政策仅仅针对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货币和信贷政策是唯一可以遏制资产价格投机的手段,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通过持续的利率上调,包括专门针对房地产炒作的利率政策,房地产泡沫已经面临破裂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在居民金融资产由保守的存款型向激进的资产投机型转变过程中,宏观调控很可能促使他们的资产形态出现某种形式的结构回调,并最终达成某种均衡。
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辅助市场交易性工具实施调控。同样从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出发,今年上半年是地方政府换届时期,新的行政班子往往具有投资扩张的冲动,尽管我们一再认为2008年的投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但不排除在年初出现"翘尾",很多银行一季度信贷额度早早发完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避免整体经济陷入过热和此后的大起大落,央行采取必要手段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是釜底抽薪的必要保证。换言之,中国需要一个强势的、和地方具有真正博弈能力的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利率的持续上调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新一轮不良资产上升,为此,调控的真正难题在于,如何不影响信贷存量的质量而控制信贷增量?准备金政策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它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并不高于往年,而财富效应即将消失的背景下,国内居民收入的增长点何在?如果要素收入增幅不可持续,是否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确保内需不出现逆转性下降?利率上升到一定幅度是否会在中国出现美国式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高峰?如果汇率升值达到临界点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外需下降,我们又依靠什么手段拉动经济?显然,紧的货币政策以控制当前可能出现的持续价格上涨,相对松的财政政策以保证要素就业和内需旺盛,或许是一种面向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经济的高效率宏观调控组合。也许最终,中国宏观经济将可望在今年下半年以一个较大的概率实现软着陆。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