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发挥“三个维护”作用

2008-12-23 15:3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困难,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与政策措施,这为我们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国际粮价经历了一轮暴涨暴跌过程,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叠加在一起,粮食安全、金融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原则下,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保障了国内粮价总体平稳、市场供应充足。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中储粮“三个维护”(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用,是我国有效应对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与保障。 
    一、中央储备粮成为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可靠力量 
    我国粮食储备和调控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先贤哲人很早就提出“备者,国之重也”、“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流有余而调不足”等治国理念并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始终重视粮食储备,不断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政府粮食储备,90年代初又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8年,针对专项储备制度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中央提出了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的改革思路。2000年,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决定组建中储粮总公司,将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活动纳入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由此揭开了中储粮工作的崭新一页。 
    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稳定发挥丰歉调节作用。中央储备粮关系国计民生,必须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切实管住、管好。这是中央储备粮工作的基础。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后,强化制度保障和责任落实,先后制定出台100多项规章制度;改进代储管理,开展中央储备粮资金统贷统还、集中管理,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大力推进库点集并,将中央储备粮储存库点由最初的11700个压缩到1000多个;搞好轮换工作,有序进行粮食推陈储新;完善体系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储粮科技水平。中央储备粮账实相符率多年保持100%,库存粮食品质大幅改善,彻底消除了陈化粮,宜存率近3年始终稳定在95%以上。2000—2007年,中央储备(含国家临时储存)年度库存量与同期国内粮食产量保持同方向变动,并且其变动幅度明显高于产量变动幅度。这表明,随着中央储备粮调控机制的完善,当粮食产量减少时,储备以更大的幅度释放粮源,增加市场供给;当粮食产量增加时,储备则以更大的幅度吸纳粮源,增加市场需求。中储粮发挥了丰歉调节的显著作用。 
    调得动、用得上,有效实现粮食宏观调控意图。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特别是2008年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频度和力度。与此相适应,中央储备粮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指令的任务也日益增多。2004年,抛售80万吨中央储备大豆,平抑市场粮价;2006年以来,连续执行6批1428万吨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计划,累计竞价销售政策性粮油9265万吨,促进粮食区域供需平衡,抑制市场粮价过快上涨,保障市场持续充足供应。2005年以来,总公司连续执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托市政策,4年累计托市收购粮食1.5亿吨,平均每年使种粮农民直接增收40亿元。2008年的托市收购,品种由以前的稻谷、小麦扩大到玉米、大豆和油菜子,地域从主产省扩大到全国24个省区市。中央储备粮调得动、调得快、用得上,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增产增收,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支撑,又使国家掌握了充足的调控粮源,为稳定粮食市场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中储粮总公司在执行国家调控任务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找市场运作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垂直体系覆盖全国的网络布局优势,通过企业的市场运作服务粮食流通和市场稳定,是中央成立总公司的重要意图。为促进产销区衔接,我们借助中储粮这个平台,推动公司内部产销区直属企业加强协作,减少中间环节,加快流通速度。目前,中储粮总公司每年跨省采购或销售粮食超过750万吨,初步建立起东北与东南沿海的玉米协作,黄淮海与西北、东南的小麦协作,两湖、江西与广东等的稻谷协作关系。总公司利用中储粮垂直体系辐射面广、市场信息渠道多的优势,推进东北地区粮食入关,从东北运出粮食年均600万吨以上,缓解了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积极为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种植的杂粮谋出路,通过跨地区购销,使农民与用粮企业有效对接,实现增收。在粮食购销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与粮食调控流向和时机保持一致,在一些区域出现阶段性供求紧张时,灵活安排购销,确保当地粮食市场稳定。 
    二、中央储备粮实现“三个维护”面临新的形势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特别是流通领域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对中央储备粮继续履行好“三个维护”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粮食流通新特点要求中储粮必须加快产业链整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粮食流通链条长、环节多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流通方式成本高、风险大。降低粮食流通的成本和风险,确保稳定充足的市场供应,必须对现有流通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方向就是,按照粮食流通规律,围绕产业链条,健全流通网络体系,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更加有效地将千家万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链接起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目前,粮食流通的组织形式正在朝这个方向变化,企业主体正在不断整合,尤其是粮食加工业整合步伐加快,并逐渐取代传统批发市场成为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中介。近几年,外资控制我国油脂油料加工产业,高效整合从生产到终端消费的产业链,这对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的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中央储备粮体系必须不断推进自身变革,才能在整合购销渠道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始终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 
    粮食生产格局新变化要求中储粮必须完善物流体系。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出现重心向北偏移的明显变化,以往南粮北调逐步为北粮南运所取代,而且这一趋势未来还将增强。粮食生产和消费分布错位,使得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进一步加强,不论是销区还是产区,在粮食流通中越来越依赖于其他地区的保障和支持;不论是农民还是消费者,其利益的维护都越来越决定于流通的顺畅与否。现今的粮食安全需要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为顺畅的粮食流通作保障。这就要求中央储备粮体系必须以提高区域供求平衡能力为重点,加强粮源收纳、物流中转、产销协作等功能,继续完善体系布局,满足新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格局下的流通需要。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中储粮必须主动发挥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必要时辅以行政手段。随着改革的深化,政企关系、政策性业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储备粮管理不同环节的职责关系将进一步得到规范。以中央储备粮调控为代表,粮食宏观调控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要求更加直接、高效、低成本地解决市场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失衡问题,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中储粮总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必须继续发挥好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敏感的优势,做到常年购销、灵活购销,主动对短期、局部市场余缺及时吞吐调节,抑制市场过度投机,促进全社会粮食有序流通。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要求中储粮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新世纪以来,粮食、金融、能源问题考验着全球协调行动和共同应对的能力。金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加剧了粮价波动。目前,经过深度下跌,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已经低于国内水平。为扩大农民消费能力而提高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越来越受到国际粮价的牵制。未来继续增加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必须考虑低价进口粮食可能产生的市场冲击。这进一步警示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方针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开放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牢牢把握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动权。 
    三、进一步发挥中央储备粮的积极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中储粮总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全面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通过市场手段主动服务宏观调控,实现粮食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在“三个维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 
    进一步发挥中储粮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要加快拓展以储备为中心的产业链,将所涉及的生产、物流、加工消费等领域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在粮食流通上下游形成相互协同的支撑合力,使粮食宏观调控按照预期的方向传导,切实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储备要进一步向生产领域延伸,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配合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推进适度集约化经营,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提高服务农民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下游产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与加工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发挥产业化经营对上游生产环节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储备调控终端成品粮油市场的能力。 
    进一步发挥调节区域平衡的作用。要充分依托和发挥中央储备粮库点多、覆盖面广、设施设备齐全的优势。在粮食产区增强粮源吸纳能力,在重要粮食物流通道上提高粮源集并疏运能力,在粮食销区扩大市场影响力,促进粮食区域平衡。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储运设施投入,加快规划中的运输通道建设,提升中央储备粮物流中转能力,增强跨区粮食运输能力和现代化作业水平,实现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无缝化连接。 
    进一步发挥市场健康力量的作用。要建立灵活的轮换购销运作机制,保持中央储备粮在市场上的长期存在,有效抑制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缓解时段性、局部性供求矛盾,确保持续、稳定、充足的市场供应。充分发挥粮食储备调节年度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内国际市场之间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有效阻断供求矛盾和市场波动的传导扩大。同时,要充分挖掘垂直体系在衔接生产和消费方面的优势,压缩中间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各类粮食流通参与者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提高粮食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发挥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主导作用。中央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其运行必须代表国家利益,体现社会责任。履行好中央企业的职责,必须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作保证。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律、粮食行业的运行规律和中储粮体系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把中储粮总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包克辛 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官员学者企业家共同把脉中国经济:探寻发展新模式
  2008年,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常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全面衰退,中国经济在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近日,《财经》年会“2009:预测和战略”在京举行,政府官员、国内外学者、企业家以及国际组织要员共聚一堂,共同为中国经济把脉。与会者普遍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走势,中国应积极应对挑战,变“危”为“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 详细>>>
新华视点:从近期财政货币政策看宏观调控路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空前挑战,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了新一轮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传递了清晰的信号:直接有力、扩大内需的调控措施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1月份以来,从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出台,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保增长的调控目标,再到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出台,越来越细化的调控举措逐步勾勒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路径——既要保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抓住难得契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