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宁德交通运输见闻

2008-12-21 13:2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丰碑,竖在山海间——闽东交通事业发展巡礼 
  穿山跨海。 
  回首30年,在闽东质朴的大地上,最能触动人心弦的是脚下的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路网,连接起通往外界的桥梁,便捷的交通运输,带动了致富的步伐。 
  “要致富,先修路”,饱尝了交通落后之苦的闽东人民对便捷、完善的对外交通无限憧憬。闽东交通人临危受命,毅然擂响了闽东道路建设的战鼓。一个穿山跨海的公路建设运动在闽东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闽东干群凭着高昂的士气和忘我的精神,攻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铺就一条又一条的通衢大道,为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贡献着他们无尽的热情。 
  从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柏油路,到现在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水泥路。30年,脚下的路在不断变化。从“制约型”到“基本适应型”,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30年里,宁德交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山海间,竖起了一道道丰碑。 
  砂土路的蜕变 
  “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老是颠”,这样一段顺口溜曾是30年前闽东落后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摆渡船、砂土路就是当时全部的交通设施。行车难,时间长成为当时交通的困境,人们出行往往要肩挑手提,长途跋涉。1978年,全区仅有公路2598.7公里,且大都为砂土路、简易路,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港口码头散、小、弱,公路、水路运输不成网络,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十分低下。 
  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宁川大地,宁德交通事业也进入了开创新局面的大好时期。 
  1981年后,全市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办法,广开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各部门和群众集资修路建桥。1985年,中央又连续拨出粮、棉、布,用“以工代赈”的形式扶助贫困地区修路。同时,还对原有的主要公路进行改造,使其通过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1989年底,全市1223个行政村通车,占58.71%,公路密度较高,基本上起到了改变山区闭塞状况的作用。 
  新路网的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交通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市掀起多渠道集资建路的热潮。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地位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无路不富,高速公路快富”的思想深入人心,一个“全党动手、全市动员、全民办交通”的热潮席卷宁川大地,闽东交通建设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底,闽东实现了县县通油路,94%的乡镇路面黑色化,77.66%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进一步提高了路网通行能力。 
  1995年10月,纵贯闽东全境全长216公里的104国道宁德段拓宽改建工程全线竣工,初步打破闽东的交通瓶颈,缓解了当时交通紧张状况。1998年4月飞鸾岭隧道右洞试通车,2000年2月、9月罗宁高速公路宁德段、飞鸾岭隧道左洞相继建成通车,改变了宁德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9年福宁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突破。 
  改革开放30年全市路网等级大幅度提高,交通通达能力显著增强。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公路总里程8910.589公里,比1978年增加631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1.5公里,一级和二级公路447.9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69.1公里,为1978年的3.4倍。 
  致富路的腾飞 
  交通是经济腾飞的翅膀,便捷通达的路网则是现代经济的大动脉。 
  随着罗宁高速公路宁德段、福宁高速公路及福安连接线相继建成通车,打通了闽东的山门,拓展了闽东与外界的联系,为宁德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吸引了近百家企业落户宁德。 
  无独有偶,寿宁双湖公路、宁屏二级公路、下浦公路建成通车及一批国省干线改建完成,缩短了山区县与宁德中心城市的距离,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白马、三沙、福安湾坞至半屿、福鼎杨岐码头至秦屿互通、城澳疏港公路,福安湾坞至半屿疏港公路、福鼎杨岐码头至秦屿互通公路等疏港公路的建成,提高了港口集疏运能力。 
  踏平坎坷成大道,励志攻坚筑坦途。改革开放30年,闽东公路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人铺的是路,竖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 
  30年沧海巨变,闽东山海欢腾,向着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海西波澜壮阔的世纪交响中,在奏响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凯歌中,定有闽东大地动人的乐章! 
  为了百姓的微笑——我市“村村通”道路硬化纪实 
  笑声朗朗。 
  撒在一条条笔直的村道上。 
  “一年完成623个建制村245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面目标。”这是任务吗?不,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 
  这个“承诺”原本的计划是要用3年才能完成,但在宁德,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交通人的辛勤努力下,农村路网水泥硬化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多亿元,截至12月10日,全市已完成路基改造2401公里,铺设水泥路面2413.1公里,占年度计划的98.5%,完成通村公路硬化的建制村607个,占年度计划的96%。福鼎、古田、屏南、柘荣已率先实现“村村通”。年底将基本实现全市建制村“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这在宁德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为宁德交通建设史绘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门口的梦想 
  有梦想,就有希望。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山区农村采访,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要快富,村村修通硬化路”,成了众多百姓的梦想。加快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和致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2008年,是我市安排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投资最大、规模最大、力度最大的一年。任务之重、压力之大,让全市上下既有期盼又有隐忧。 
  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加压力,决定“用一年时间全市完成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并将今年确定为“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攻坚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这极其艰巨、紧迫的任务,市委书记陈荣凯、市长陈家东把“村村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的有关工作,并通过充实领导力量、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通报、加大宣传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工作进度,要求上下拧成“一根绳”,全力以赴。副市长林鸿每月召开一次建制村公路硬化调度会,督促“村村通”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随着水泥道路一寸寸向乡村延伸,老百姓家门口乘车的梦想逐步成真了,乡间道路上撒下爽朗的笑声…… 
  前所未有的壮举 
  践诺是金。 
  建制村道路硬化路工程建设是一项顺民心、帮民富、助民强的民心工程,为加快建设进度,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宁德市农村公路硬化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从项目的组织实施到技术指导、督促检查,从地方配套资金的补助标准到拨付管理等,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使每个环节相互衔接、有章可循,增强了工作的实际操作性。 
  各县(市、区)和部门也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并从规范项目管理入手,扎实开展技术培训,严格把好“四关”:前期审查关、工程质量关、施工安全关和项目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村村通”是一个庄严的承诺,是一个为了百姓微笑的承诺,亦是宁德人民齐心协力攻打的硬仗。打硬仗,交通人更是义不容辞走在前头。 
  市交通局还专门成立5个农村公路建设指导小组,深入施工现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排忧解难。 
  按时完成建制村公路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金紧张就是最大的“拦路虎”,除上级补助外,我市还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向银行贷款破解资金难题。为打破“瓶颈”,我市除采取向上争一块、财政补一块、一县一议集一块、乡镇自筹一块的筹资方式外,还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乡亲乡贤踊跃捐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筹集资金。 
  鉴于我市的实际困难,省政府、省交通厅对我市建制村通村公路硬化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采取“一县一议”的方式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建设协议书”,并确定了扶持政策,启动周转资金1.6058亿元。市委、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建制村通村公路建设,并将市级配套补助标准从2-3万元/公里提高到5-6万元/公里,同时还为各县(市、区)贷款2万元/公里。市里将按市级配套补助标准的60%,拨付启动周转资金。各县(市、区)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力度,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标准。 
  年初,按照省政府提出,“提前2年内要完成‘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当时宁德提出一年内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就遭到了质疑。但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指导下,在宁德广大干群和交通人的努力下,宁德“村村通”工程以出色的成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宁德干群用不懈努力,履行了庄严的承诺。一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面,完成245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 
  乡间的“彩虹” 
  大道宽畅民欢悦。 
  或穿梭阡陌,或盘山而上,或跨越溪涧,优美的水泥路偏偏犹如乡间彩虹。 
  一条条绵延起伏、高低错落的农村硬化路,犹如一道道飘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墨色玉带,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栋栋红顶楼房见证着“村村通”硬化路畅通之后的山乡巨变。 
  “村村通”工程的建设,给农民带来大量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极大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农民兄弟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最实在、最直接的实惠,为广大农民架设一条致富路。建制村通硬化公路,已成为农村、山区一道最绚丽的彩虹。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乡间的“彩虹”穿梭忙碌,崭露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人的风采…… 
  “以支撑港口开发、临港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为导向,按照临海、跨海、环海的交通建设发展时序,着力推进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建设和枢纽港建设,加快构建疏港通道和腹地通道,形成‘一港二铁五横六纵七接’的交通网络……” 
  翻开获准实施的《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我们看到了宁德未来交通发展新图景。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建设的发展格局呼之欲出。 
  一港二铁五横七纵 
  “一港”即宁德港;“二铁”为温福铁路、宁衢铁路;“五横”即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301省道、302省道、303省道、304省道;“七纵”即沈海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京台高速公路、福安至泰顺高速公路、104国道、201省道、202省道。 
  按照发展思路,近期重点要加快建设通往中部内陆腹地的宁武高速等国家和省际高速公路,通往长三角方向的沈海高速复线和福泰高速;加快建设201省道作为滨海联系通道;建成各港区连接沈海高速或104国道等区域交通主通道的疏港公路,利用301省道、302省道、303省道、304省道等拓展与后方腹地联系,加大区域内公路路网密度,提高技术等级和路网整体效率,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推进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大港口 大通道 大物流 
  我市将树立大交通和大物流理念,大力发展运输业和物流业,着力构建“西进东出,南连北承”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新运输行业管理方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企业改革,转变运输发展方式,提高运输行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输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转变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快建立统筹协调、衔接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路水路与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做好旅客运输、物流货运站场的综合规划,提高服务能力完善综合运输物流园区和节点建设,加强与工业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货物集散地的协调,完善多式联运节点布局,为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基础和骨干作用。 
  大力发展航运业,积极发展对台客货运直航。积极开辟交通发展的新领域,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促进一体化联运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引导市场主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运输,加快培育和鼓励发展跨区域、网络化、规模经营的运输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和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同时,强化运输公共服务功能,加快道路运输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改造,加快农村客货运发展,促进城乡运输服务均衡化,为城乡群众提供完善的运输服务。力争到2012年全市营运车辆达到15000万辆以上,船舶运力突破30万载重吨,基本实现符合通班车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运班车。 
  5年计划拟投362亿 
  2008至2012年5年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362.4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163.6亿元;普通公路59.18亿元;港口及航道139.7亿元。 
  高速公路主要指宁武高速公路(含屏南连接线)、沈海复线、京台高速公路等,其中,宁武高速公路(含屏南连接线)建设规模101.33公里(其中:主线60.33公里;屏南连接线22.5公里;周宁连接线13.5公里),总投资66.6亿元。提前动工段将于2008年12月23日举行开工典礼,2012年建设完成。京台高速公路南平建瓯经宁德古田至福州闽侯段及古屏高速公路连接线、沈海复线连江浦口至福鼎(闽浙界)高速公路宁德段、霞浦盐田至溪南疏港高速公路、福安至寿宁(浙江泰顺交界)高速公路等项目目前正加快前期工作,并适时动工建设,2008至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97亿元。 
  普通公路的57.66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建设重要网络建设项目,建设28个项目568.6公里; 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7.99亿元,完成路基144.4公里,路面87.5公里。重要网络路面改造项目2009年计划改造水泥路面91.2公里,总投资1.52亿元。“上衔下延”农村公路项目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3.42亿元,完成883.9公里。 
  港口项目计划投资132.2亿元,建设 27个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7160万吨、20万TEU;航道项目4个118公里,投资7.5亿元。2009年港口及航道计划投资2.82亿元。 
  经过30年的建设,我市公路交通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骨架”,以重要干线为“经络”,纵横交错、通达四邻、安全便捷的公路网络。现在,我市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展开,“十一五”规划进展良好。宁武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及古屏高速公路连接线、福安至泰顺、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宁德境内段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着,省级干线及疏港公路建设工程如201省道宁德城关过境段(宁德滨海大道)、宁古路、霞浦溪南至盐田疏港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为宁德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崭新的宁德交通“十一五”规划蓝图前,抚今追昔,畅想未来宁德交通辉煌新图景,我们激情澎湃,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效的作为,再谱我市交通事业发展新篇章。 
  “硬仗”精兵——宁德交通队伍建设侧记 
  “全国文明单位”、“全省效能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抢险救灾先进单位”、“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第九届、第十届省文明单位”……走进市交通局,看着无数的荣誉和奖杯,不禁令人想起我市交通人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想起这支队伍在始终奋斗在闽东路网建设的前沿。 
  今年第8号台风“凤凰”使宁屏公路受损严重,其中岭兜大桥段塌方成为宁屏公路恢复通行的“瓶颈”。宁屏公路受阻切断了屏南与外界的便捷交通联系,使全省各地前往屏南白水洋、鸳鸯溪旅游的大量游客受阻。此事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市交通部门尽快负责修建临时通行便道。接到任务后,市公路局组织工程技术骨干进行现场勘察、设计,调集力量昼夜不停施工。仅用5天时间,宁屏公路就全面恢复通行。 
  没有怨言、没有犹豫,每一次险情都是没有理由回绝的命令。交通人没有辜负人民的嘱托,总是一次次冲锋在前,奋力抢通;总是一次次接下重任,顺利完成。 
  这是一支敢打硬仗,会打硬仗的队伍。多年来,市交通局在抓好交通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队伍的建设,着力推进交通素质形象工程,增强交通行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交通队伍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并深入开展交通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树立文明交通形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交通局强化运管队伍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广大运政人员自觉学法、用法,增强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自觉性。依法进行监管。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着重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以整治工作为载体,以打击“三黑”(黑车、黑维修店、黑售票点)为重点,开展了汽车维修市场、客运站场、危险品运输、外挂货车、出租车市场等专项整治工作,成立各项整顿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力量,抽调专门人员,统一安排,精心部署,迅速行动,严厉打击了无证经营和客运车辆“串、甩、卖”等违规经营行为,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五年来的市场整顿,我市道路运输市场逐步走上规范运行轨道。 
  为打造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队伍,市交通局深入贯彻反腐倡廉“六个机制”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公路收费站清理整顿和上收下放工作,在源头上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给全市经济工作营造宽松的交通环境。并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纠风工作为契机,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具有交通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严格监管和约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加强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计量支付、工程变更、材料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转变交通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妥善处理和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推进综合治理工作,促进交通行业和谐稳定,为交通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市交通局将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并重,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交通发展,努力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深受市领导、基层单位和群众的好评,连续四届被评为市直党建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宁德市交通局(机关)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行业文明单位”,产生一批“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和先进模范人物。福鼎汽车站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和交通部文明示范窗口,为全省交通系统树起了一面先进典型的旗帜。全市交通系统文明面达95%以上。 
  逆境谋思路  稳步求发展——改革开放30年宁德交通运输发展见闻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再度回顾宁德的道路运输发展史。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宁德的交通运输在历经30年的发展后,逐步趋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断求新思辨。在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我市有了自己的一些大胆尝试,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在现实发展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基本形成,我市交通运输业迎来新局面。 
  客货运网络日益通达。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营运客货车辆9836辆,客运方面,现有营运客车3270辆,全市114个陆路乡镇全部开通了客车,已有65%的行政村开通客车,出租车客运发展迅速,共有出租车1040辆,门到门运输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货运方面,现有营运货车6566辆。已初步建立以宁德、福鼎、福安为零担货运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货运网络。 
  水路运输发展态势良好。预计今年底将完成客运量222.71万人,同比增长29.73%;旅客周转量4170.21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8.59%;完成货运量379.21万吨,同比增长12.18%,货运周转量256881.28万吨公里,货运船舶总运力17.85万吨。目前,已实现了对台货运直航,首次实现了台湾地区(金门、马祖、澎湖)客运直航宁德港。 
  运输场站面貌显著改观。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投资,运输站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改善了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我市新建了福鼎客运南站、霞浦客运新站、古田客运车站、寿宁车站以及部分乡镇客运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29个,其中一级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10个、三级以下客运站16个。农村候车亭100个。车站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本上实现“车进站、人归点”。 
  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我市的运输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强化。我市不断推进道路运输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改造,加快农村客运发展,促进城乡运输服务均衡化,为城乡群众提供完善的运输服务。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体系,大力发展污染小、运能大的运输方式,推广节能 技术,提高运输装备水平,建设生态运输,运输事业发展的态势良好。在逆境中谋思路,在稳步中求发展,展望我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