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
2008-12-18 13:1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现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壹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30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国加入WTO,先后在全国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以此为主线,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这是30年来最早作出的对外开放重大决策。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度过了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这一时期,我国抓住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跨国公司战略性投资大量进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在这一阶段,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央制订了积极扩大内需和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方针,为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可以多双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国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贰 对外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一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1978年到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4%。1982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2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6%。30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完成了四次重大跨越。20世纪80年代实现从农产品为主向工业品为主的转变;80年代中期实现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90年代中后期实现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向IT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转变。通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成功实现了向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出口模式转变,逐步成长为对外贸易大国。
二是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收外资总量还比较少。90年代,中央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吸收外资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入WTO以来,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也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截至2007年底,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约11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超过40家。
三是“走出去”步伐加快。30年来,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1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1978年的0.3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63亿美元,增长了1543倍。累计派出劳务人员419万人次,广泛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逐步发展到绿地投资、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逐步建立,一批企业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通过30年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6%上升到2007年的37.5%。据测算,2005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4个百分点左右。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就业超过4200万人。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还体现在,先后缓解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管理缺口、市场需求缺口和能源资源缺口。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万亿美元。2007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758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9972.6亿元,增加了国家财力。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亿吨,铁矿石3.83亿吨,氧化铝512万吨,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47.9%、51.7%、46%,有效缓解了国内资源供应压力。
(二)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发挥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作用。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至2006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速高达22%。2006年,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16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3%,珠三角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29.8%,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的6.5%。
再以上海浦东为例,在浦东开发开放伊始的1990年,该地区的工业产值只有177亿元,仅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1/9。2007年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达2700亿元,占上海市GDP的1/4。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2007年的地区GDP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为1978年的66倍。30年来,环渤海地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放度不断提高。一些沿边地区利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形成了外贸、外经、外资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手机、彩电、集装箱、磁头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一些重要技术空白。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在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四)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回首30年,从开放思想的萌芽、启迪、碰撞、试验到思维的转变,从配套改革的纵深推进到辐射带动等等,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
一是经济特区作为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要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央最早举办经济特区,一是"只给政策不给钱",二是国家不包原材料供应,不包销产品,三是允许"跳出旧体制框架"。经济特区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体系培育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探索中先行取得重大突破,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新路子,不断激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二是以各类特殊功能区为开放载体,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从"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园区开发模式,到干部聘用制、工资福利与效益挂钩的用工模式;从"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到成立发展总公司对园区举行企业化经营的新探索,这些在当时条件下的一些大胆尝试,许多方面都体现着市场经济的思想精髓。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改革创新,大大削减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
三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促进了国内的制度创新。外资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成分,构成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通过带动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影响企业管理运营、催生要素市场发育等途径,对中国的体制变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进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使我们对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和思维感同身受,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培育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
四是加入世贸组织,开启了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我国实现了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的顺利接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所遵循和参照的基本依据。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1999年底至2005年底,仅国务院层面就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也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规范。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全面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7年,是国内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最快的时期。
(五)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增长年均增速超过9%,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是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国人均GDP每十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达到2500美元。我国进出口在世界贸易的占比,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我国还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3%,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1%。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集团会议等各种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参与和声音。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实践,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与时俱进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顺应世情抢抓外部机遇;坚持内外统筹,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发展;坚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完善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更要认真总结和发扬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30年对外开放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成功。对外开放使中国迅速打破了近代史上闭关自守的落后局面,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我国对外开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