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峰会推动地区合作升级

2008-12-18 13:1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2月13日,“中日韩峰会”在日本福冈举行。这标志着中日韩战略合作框架正式启动,东亚地区合作进入战略升级期。1997年东盟首脑会议特邀中日韩领导人列席,形成了东亚地区合作的“10+3框架”(东盟+中日韩),历经10余年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合作的主渠道。1999年,在10+3框架内,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启动,为促进东亚地区合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008年,东亚地区合作在10+3主渠道下稳步前行10年,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具备了协调结构、充实内涵、全面发展的战略升级条件。
  中国成为地区合作主要推手从中国方面看,2001年中国结束入世谈判后,迅速启动了与东盟构建自贸区谈判,经过2004年的“早期收获计划”,双方关系快速改善,日趋紧密,成为地区合作的主要推动力。双方主张的和平、合作、发展的地区合作模式,为区内外广为接受,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
  在展开自贸区建设的同时,中国积极开辟次区域合作,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流域开发,启动南北走廊建设,打通中国东盟陆上运输战略通道,并设立“泛北部湾开发区”,形成了兼顾内外的次区域开发战略,夯实了周边战略腹地。
  与此同时,自2001年起,中国连续举办9届博鳌论坛,通过给各国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提供平等对话的舞台,主张和平、合作、发展,致力于广泛的地区合作,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构建了地区合作的又一交流平台。
  目前,中国的地区合作战略已开始向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中南美扩展。尤其是,随着对港台地区经贸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三地凝聚力增强,赢得了地区合作战略升级的条件。
  日本积极充实合作内涵韩国急需挽回区内人气
  从日本方面看,继2002年日本与新加坡、墨西哥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后,2006年启动“快攻东盟,构建事实上的东亚共同体”战略,将原定计划提前5年。2008年初,日本与东盟及其核心国如期达成了EPA,一举拿下8个双边协定和一个自贸区,初步框定了“海洋地缘战略圈”要塞,也开始向澳新印以及中亚、中东辐射,并与中南美、瑞士等区外国家和地区展开自贸协定谈判。同时,在东盟地区内积极落实日本的产业、技术、金融及会计等标准,充实地区合作内涵,也已掌握了实现地区战略升级的主动权。但鉴于美国的“环太平洋自贸区构想”启动,日本的地区战略备受牵制,急需推动中日韩战略合作框架,扩展地区合作空间。
  从韩国看,自从2004年11月,韩日EPA谈判搁浅后,韩国将自贸区战略重点转向区外,积极与美国、加拿大、欧盟以及墨西哥、印度等展开谈判,试图跳出东亚,走“外游战略”,但深受内外抵制,进展不顺,反而失去了区内人气。尤其是,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就声称要调整FTA战略,否决美韩FTA,致使李明博政府的地区合作战略进退维谷。
  1999年金大中政府时期,韩国为接受IMF等援助,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外资比例迅速上升,资本市场上的外资交易比例达40%以上,主要财团的外资控股比例也急剧上升,使韩国市场极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2007年中期后,受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市场萎缩,韩国贸易赤字扩大,外资逃离严重,股汇两市暴跌,突出暴露了丢失地缘依托的弊端。因此韩国亟需重归本地,展开中日韩战略合作,经营地区战略腹地。
  三方合力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中日韩地缘相近,经济贸易依存紧密,在“10+3框架”内举足轻重,是地区合作的关键力量。中国改革开放后,中日韩几乎同步改革,经济、贸易占世界的比重快速提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三方迄今尚未构建独立的合作框架,导致东亚地区合作呈现“南实北空”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面对区内领土领海的纷争,民族、历史矛盾交错,环境污染、能源不足、灾害多发,地区非传统威胁因素上升,中日韩因缺乏制度性合作机制,难以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形势。
  而眼下,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深化,世界经济面临全面衰退的风险,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格局急剧变动。在此,适时启动中日韩合作框架,共同建设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弥补东亚地区合作的缺陷,减轻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特别是,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力量,中日韩构建战略合作框架,加强地区战略对话和政策协调,推进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展开有效的环保、能源以及地区赈灾、减灾合作,促进区内人财物、知识、信息以及技术等广泛交流,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化解东北亚地区的内在矛盾,维护地区的共同发展空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