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回顾

2008-12-16 21: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7年前,当第一条黑色路面出现在通辽市郊荒芜的土地上时,许多通辽人的心中充满了怀疑,曾经是“内蒙古粮仓”的农业大市,能搞开发区吗?当开发区还是“西边一个牛(蒙牛乳业),东边一座楼(开发区办公楼)”时,人们的心中又充满了疑惑,开发区何时能建成?7年过去,当人们步入今天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高楼成片、塔架林立,听到机声隆隆、马达轰鸣时,疑虑顿消,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1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启动的自治区级开发区,辖管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50个建制村、10万人口。按照通辽市“西移北扩、一河两区”的战略规划,开发区是通辽市未来的“新城区”。开发区成立7年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发展大工业,建设大物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几年实现翻番增长,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通辽市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开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7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三位,荣获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奖”、国家六部委“诚信奖”,连续获得全市经济指标考核一等奖。

    以大带小,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7年来,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着眼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政策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化解”的全员招商理念,遵循“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的招商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走“全党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大项目”的理性招商之路,形成全面创业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引进资金109.5亿元,引进工业项目132家,投产7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项目4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7%。

    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狠下功夫,大项目带动中小项目,进而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开发区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开发区紧紧围绕规划确立的产业发展方向,使一批投资大、前景好、拉动力强的项目相继入驻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开发区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成立之初的蒙牛乳业1家发展到16家,初步形成了以蒙鹅鹅业、蒙牛乳业、泰尔诺食品、天红椒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至卓飞高、科尔沁动漫城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金煤化工为代表的化工工业,以兰德水泥、晶牛微晶、玉晶玻璃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工业和以海纳动力、盛国通元风力发电机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这些投资在1亿至1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带动了一大批中小项目的发展。如为蒙牛乳业做配套的包装项目兴雅包装公司,已经把市场扩展到了东北地区,今年可望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前只有几家砖厂的辽河镇、河西街道办事处,现在已入驻中小企业百余家,两镇的财政收入也分别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以好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

    以好为基础,以快为目标,坚持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通辽市乃至蒙东地区高科技项目、非资源项目的聚集地,这是通辽经济开发区作出的战略选择。

    2007年8月,以褐煤为原料生产乙二醇的项目落户开发区,这个总投资100亿元、年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产项目,是中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静海等人研究二十余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它的开工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产业层次,标志着开发区产业多元、产业延伸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像这样高科技含量型的企业在通辽开发区还有许多,如投资8亿元、年产120万平方米微晶板材、200万平方米玉晶玻璃的河北晶牛集团,投资26亿元、年产2000台整机的盛国通元风力发电机项目,投资1.1亿元的科尔沁动漫城项目,以及奎元生物、博奥生化、韦尔自动化等等。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耗低,清洁生产,集聚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截至目前,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入驻科技含量型、非资源类项目15家,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家,全部达产后可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75%。

    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中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并举,城乡统筹,比翼齐飞,不但将开发区打造成了产业聚集的高地,而且成为了通辽市实施“西移北扩,一河两区”战略的要地。

    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立就业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政策推动创业,有效引导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建立促进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开发区以来,把1.8万剩余劳动力全部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厂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他们每年创收达到5000多万元。2008年,开发区又把两个村整体搬迁进居民小区,使村民实现了身份和生活方式向市民的转移。

    充分发挥产业化联接城乡、壮大产业、整合利益、富裕群众的功能。开发区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村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田间变车间的步伐。泰尔诺食品公司通过订单组织农民种植番茄2.2万亩,使农民增收6.65万元;蒙鹅公司入驻开发区后,与河西街道梅林村农户签订白鹅养殖合同,2007年白鹅养殖量达到35万羽,带动养殖户增收3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500多元,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以贸促工,提升产业层次

    发展商贸流通,实现以贸促工,在通辽经济开发区有着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辽市区位优势独特,铁路、公路、民航交通成网,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与哈尔滨、沈阳、长春并列为区域物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联合沈阳铁路局、集通铁路公司和营口、锦州港携手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内陆港,使通辽一跃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没海有港的内陆城市。依托这一优势,开发区主动出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沟南联北,承东接西的物流大通道,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开发区着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精心打造煤炭、建材、农机、农产品、农资、汽贸六大市场,以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繁荣。2007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材市场的木材交易额15亿元,交易量达到80万立方米;煤炭市场煤炭交易量达到700万吨,交易额70亿元;建材市场的钢材交易量达到50万吨。农资市场、农机市场与在建的农产品市场、汽贸市场连成了一片,“六大市场”在搞活一方经济的同时,吸引加工企业纷至沓来。木材市场引来了奥士家具,煤炭市场引来金煤化工,农机市场引来中国一拖……以贸促工、工贸联动奠定了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接东北与华北物流中心的地位。

    强本固基,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高品质环境形成的软实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开发区在建设伊始,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发展平台。他们通过市场运作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吸纳各类项目的承载功能。七年间,开发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4亿元,建设道路21条,总长60余公里,污水处理工程、供热工程等同步跟进,在满足项目入驻要求的基础上,先后引入了两所大学、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建设完成了7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群,硬件环境全面提升。

    为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开发区上下秉行“投资者是上帝,引荐者为功臣,我们做公仆”,“环境就是资源,人人关系环境”、“服务就是招商,效率就是效益”等工作理念,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在开发区范围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责任制”办事程序,向企业提供免费招工、免费培训服务,提供标准厂房、职工宿舍、写字楼等配套设施,成立项目推进组把服务送到工地、送到车间,使企业安心、顺心、舒心。正是这种“有诺必践,一抓到底”的责任意识和“廉洁、高效、守信”工作作风,为开发区赢得了“环境良好,服务良好,效益更好;政策洼地,成本洼地,创业宝地”的声誉,使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由对外招商,到对内服务、以商招商的嬗变。

    经过七年的创新与发展,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昔日一片荒滩上创造了奇迹,成就了区域内各族人民的致富梦想,铸就了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事业新的辉煌。在未来的发展中,已经攀上发展制高点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朝着投资环境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更高目标前进!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