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扩容迎泽区着力打造 山西省中心商务区

2008-12-16 21: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迎泽区,一向是太原的“门脸”。无论太原怎么发展,迎泽区的中心地位不会变。 
  也缘于这样的地位,迎泽区的产业结构先天异于其它县区,别的县区多以工为主,迎泽区则以商为主。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商贸中心。 
  所以,当迎泽区提出打造“大都市、大商贸、大流通”的“省城中心商务区”的目标时,太原的市民们都表示认可,觉得迎泽区——有这个能力! 
■中心商务区的底气何来 
迎泽区是省城传统商业区。 
  比如商贸业、物流业、餐饮业、旅栈业等处于省城的龙头地位。区内的开化寺街、柳巷、钟楼街、朝阳街等街区是太原市商流最密集的商贸集聚地,双合成、益源庆、六味斋、宁化府、认一力等百年老字号店铺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华宇购物、贵都、御花园、天美等大批商企购物环境一流。目前,迎泽全区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两万家。2007年,迎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6.3亿元,占到太原全市的24.4%。 
  传统服务业的发达,也为迎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省城中心商务区打下了基础。迎泽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列举了迎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四大资源。 
  金融资源:众多银行、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落户迎泽区,例如,迎泽大街及两侧坐落着国有四大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山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全区内的各银行分支机构及储蓄网点总量列全省第一。在新建路、解放路、桃园路上,拥有多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信息资源:迎泽区集中了太原市60%的邮电通信资源,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省邮政局都位于区内。此外,区内还拥有多家高科技信息通信企业,而大南门地区是太原市最大、最活跃的通信服务交易市场,这为太原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信息服务作用。 
  旅游资源:汾河公园-碑林公园-街心公园-墨艺园-太原盆景艺术中心-迎泽公园-儿童公园-彭真纪念馆,永祚寺-王家峰梨园-北齐古墓-白云寺-崇善寺-文庙-,山西大学堂旧址-纯阳宫-皇庙-关帝庙-开化寺民居。 
  物流资源:迎泽区东部交通便捷,现有盛唐物流、迎将物流等大型的物流企业。 
  手握这四大得天独厚的资源,迎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自然会生发出“舍我其谁”的雄心。 
■引导服务业提质扩容 
  “我区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政府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引导服务业提质、扩容、升档。”这是迎泽区副区长在11月19日接待迎泽区政协的视察时说的一句话。 
  提质、扩容,成了迎泽区发展的目标。 
  具体地说,在未来几年中,迎泽区将以东部的土地资源和西部水系为基础,结合工业拆迁、旧城改造、城中村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开发宜居住宅社区,兴建休闲度假区,增加绿地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完善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将迎泽区建设成为东西部协调发展、服务全市的宜居休闲区;以迎泽大街的金融、保险、餐饮酒店和政务资源为基础,以金融保险、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的发展为支撑,通过升级金融保险服务、引入大型企业总部、建设湖滨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举办煤博会、晋商文化艺术周等会展活动,将迎泽大街及周边区域发展成为引领山西、影响全国的中心商务区;依托柳巷、朝阳商圈,通过改造钟楼街、开化寺街、鼓楼街、朝阳街,引进新的商贸业态,提高经营档次,推广现代交易方式,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辐射全省连贯东西的商贸积聚地;同时,加快东部度假区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力争把迎泽区打造为面向全省的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中心商务区雏形初现 
  迎泽区的招怎么走,其实是围绕我省和太原市这盘大棋来做文章的。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四大攻坚”之一的“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提到了今后五年工作的首位,将发展服务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而对太原市,省政府的要求是做好“发展服务业和建设宜居城市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商务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华夏文明看山西”国际旅游中心和服务全省的金融中心等“四大中心”。 
  可以说,这“四大中心”建设,迎泽区也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的说法,叫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投入到‘三区’建设中,这‘三区’就是中心商务区、历史文化区、休闲旅游区。”迎泽区宣传部一位部长说。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发展,迎泽区的传统服务业逐步开始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省城中心商务区的雏形初现,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投资增长强劲,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在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整体素质提高,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会展、咨询中介、社区服务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潜力日渐显现。同时,现代服务业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承接了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企业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深入,服务业发展体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