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浙江未来

2008-12-16 13: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未来区域发展思路要从着眼于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转向立足于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按照长三角一体的产业带和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发挥三大都市和浙中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 

    长三角区域规划与浙江未来 

    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 

    随着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逐步明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势必会对未来浙江区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浙江区域发展现状尽早分析,到时就可以尽早启动,深化发展。 

    一、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立足于农村工业分散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提出"两片四区"的布局思路,即在形成浙东北、浙西南两大片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区、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区、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区、以金华为中心的浙西区等四个次区域,并提出了以沿海带动内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点轴分布空间布局思路。"九五"时期,提出了"三区三带"的布局思路,即突出发展杭州湾两岸地区、温台沿海地区、浙西南地区及沪杭甬沿线、温台沿海、浙赣和金温铁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十五"时期,随着产业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集聚,提出了"三极辐射、三带集聚、两域拓展"的发展思路,即强化杭州、宁波、温州三极,加快发展沪杭甬和杭宁高速公路沿线、甬台温高速公路沿线、杭金衢和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三大经济带,同时促进山区和海洋两大区域的合理开发。"十一五"规划围绕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和双重协调等原则,进一步强调形成"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空间发展架构,即积极构筑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构建浙西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和浙东海洋生态功能区,成为全省的绿色屏障和蓝色生态依托。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顺应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规律而提出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与浙江产业发展所呈现的空间集聚态势是相适应的。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的80%以上集中在环杭州湾经济区、温台沿海经济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三大经济区为主体的集中化发展格局。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2003-2004年,浙江先后编制完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近年又编制出台了浙中城市群规划。2007年,环杭州湾地区以占全省44%的土地和50.7%的人口,实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6.4 %;温台地区以20.4%的土地和28.6%的人口,实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20.8%;金衢丽沿线产业带以35.6%的土地和29.3%的人口,实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12.8%。与此同时,浙中城市群、浙西南山区与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成为全省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浙江的机遇 

    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联系一直非常密切。特别是近代以来,浙江商帮、江浙财团为上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区的建立,推动上海国企与江浙地区乡镇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区域内部产业水平分工格局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浦东开放的区域外部性,江浙两省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的制订,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国家从强化上海的核心地位转向发挥整个长三角区域在全国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对浙江区域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目前全国区域发展态势看,长三角与珠三角、环渤海湾是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三大增长极。三大经济圈各有优势,区域竞争也很激烈。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相比,长三角具有独特的区位、产业、科技、人才和开放优势,是全国城市最密集、产业最密集、高校科研院所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有条件的地区。《纲要》将长三角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并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赋予长三角地区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功能。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浙江的发展已不仅仅是浙江或者长三角的问题,同时也被纳入了国家战略框架。在共同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构筑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努力使长三角地区成为率先发展的示范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先行区的实践中,浙江自身发展实力将大大增强,同时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长三角区域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明确了"一核六带"区域总体布局框架,即强化上海发展核心,重点打造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沿(太湖)湖生态服务带,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需要出发,两省一市都将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重新安排人口与生产力布局。就浙江而言,未来区域发展思路要从着眼于省内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转向立足于整个长三角甚至全国,按照长三角一体的产业带和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整合区域资源要素,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发挥三大都市和浙中城市群的辐射引领作用,重视保护和合理开发"蓝色屏障"和"绿色屏障"两大区域,区域发展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都将进一步增强。 

    三、谋划未来而动 

    谋划浙江未来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把握区域发展方向和重点,把加快自身发展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浙江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合理的发展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浙江"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布局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充分发挥浙江整体优势和各区域比较优势的角度看,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其一,杭州湾地区在全省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与苏南地区相比, 2007年,浙江7市GDP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为30%,比江苏8市低13.8个百分点;苏南地区人口和陆域面积只有环杭州湾的98%和61.9%,GDP和人均GDP却分别是环杭州湾的1.3和1.1倍,这说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还不够强劲。其二,港口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浙江拥有6600余公里海岸线,可建设符合世界航运发展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趋势的1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个,但没有形成层次分明、合理分工的港口体系,特别是温台沿海港口"散、小、弱"的状况比较突出。其三,得体制创新之先,商品市场发达、块状经济优势突出的浙中地区与杭州湾、温台沿海相比,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以上浙江区域发展现状,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步要尽快对浙江生产力布局作进一步优化: 

    --着力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环杭州湾是浙江融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沿湾发展带要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目前看,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后劲主要取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杭州地区要以发展服务业、创意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宁波地区则要突出发展港口物流和重化工业,同时加快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和宁波都市经济圈,逐步缩小环杭州湾地区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 

    --统一规划环杭州湾地区与温台沿海地区。环杭州湾与相邻的温台地区同处于长三角沿海发展带,海洋经济和港口资源优势都非常明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温台地区与上海的距离大大拉近,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条件日益成熟。把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统一规划,在发展布局上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浙江的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形成完整的沿海产业带,促进沿湾和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浙江核心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带动浙西和浙中地区加快发展。 

    --加快提升浙中城市群功能。目前浙江区域发展中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与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与浙中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不强密切相关。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建设浙中城市群,不仅是浙江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的需要,也是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浙中地区获取与长三角其它城市对接的话语权,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需要。目前浙中城市群的概念,仅指金华市范围。而从区域联系及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看,浙中地区的空间范围还应进一步拓展,可考虑向南延伸至丽水的缙云并辐射到丽水市本级,向北延伸到绍兴的诸暨,向西拓展到衢州市本级及龙游、江山。扩大后的浙中城市群要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 

    --加强浙西及浙西南生态功能区建设。浙西及浙西南地区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当前应尽早编制完成全省生态功能区规划,明确浙西及浙西南生态功能区建设布局,形成较完善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体系。同时,由于浙西及浙西南生态功能区与浙江欠发达地区基本重合,在切实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同时,还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和绩效考核等社会经济政策,实现生态功能区保护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双赢。 

    除了专注于浙江省内的合理建设,也不能忽视"外联"的重要作用,深化与江苏、上海的合作,共同推进长三角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增长极,是浙江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现在,两省与上海之间的合作比较深入,而相互之间的合作还较少;合作领域也比较有限,发展战略、服务意识等无形领域方面接轨不够。下一步,从国家战略的大局和高度,按照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两省一市"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