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先试先行开放理念

2008-12-15 16:0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松下的电视、LV的皮包、马自达的汽车,诸如此类的进口商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都是稀缺货。上海人要想一睹“芳容”过把洋货瘾,有一个地方可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里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1994年底落成启用,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在上海乃至全国大名鼎鼎。人们趋之若鹜,商品供不应求。 
  争睹国际名牌风采的知名场所,这只是外高桥保税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创新探索的一个剪影。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始终践行着先试先行的开放理念。
  14年先后7次扩容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外高桥———这片位于浦东东北部,长江口南缘,方圆1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机遇。1990年9月11日,上海市政府在锦江小礼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各国驻沪领事馆官员、外商驻沪办事机构、三资企业负责人以及中外记者共350余人齐聚一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在会上发布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9个法规等文件。
  发布会上,国家海关总署署长戴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作了说明。该文件作为会上由国家海关总署直接颁布的文件,标志着全国首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式设立。1992年3月10日,外高桥保税区通过了由海关总署和上海海关组成的验收小组,会同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的验收,正式启用。
  外高桥保税区得到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特别待遇”:产品进入境内或运往境外可豁免许可证;可兴办贸易机构经营转口贸易和第三国贸易;境外人员、货物出入自由;境外运入保税区货物、物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这是一般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无法享受到的优惠。作为全国首例,浦东与其他特区的不同特点,集中在保税区里体现。
  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仲伟林说,外高桥保税区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全球资本吸引过来投资,目前已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57亿美元;二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就业,已创造就业岗位近19万个;三是每天创造大量税收,每天为国家创造各类税收超过1.4亿元。
  从1991年至2005年近14年时间内,保税区先后7次扩容,封关运作面积从4平方公里增加至8.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国际贸易、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功能集聚的重要开发区域,成为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
  保持年均30%增速
  无数的第一,推动着外高桥的成长。1992年初,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日本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经外经贸部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1993年9月,全国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在保税区设立;1993年11月,全国首个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落户保税区。2004年,外高桥保税区更是与外高桥港区在全国首试“区港联动”,使保税物流园区形成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实现了与上海各口岸的海运联动。今年前三季度,物流园区完成进出区货值434.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但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可回避。受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和市场消费需求下降影响,保税区内部分电子类和汽车零部件类加工企业生产订单增长乏力,产值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使第三季度工业产值增速较今年上半年放缓1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开发开放的脚步依然不停,未来发展的信心依然不减。今年9月,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正式启动。到今年底,将有100家跨国企业集团营运中心集聚。目前,保税区正加紧推进物流园区二期早日获批,以及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交割仓库项目的落地。此外,集合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生产营运、成本分拨、维修业务、保税租赁等功能的0.43平方公里创新园区建设也即将上马。
  在全国已有15个保税区中,外高桥保税区的领先优势还是相当明显:主要经济指标近年来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2007年,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增加值819.6亿元,经济增长率达22%,在全国保税区经济总量中占44.6%;完成销售收入5783亿元,同比增长21.8%,在全国保税区销售总收入中占45.9%;完成进出口贸易额570.1亿美元,在全国保税区贸易总量中占42.9%,三项指标均在全国各保税区中“一马当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