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的经济学思考

2008-12-15 10:2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按照徐寿波院士“大物流论”的观点,物流不仅是经济的概念,也是社会与自然界的概念,但一百多年来,人们研究与运用很多的是经济。中国1978年以来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到2008年正好三十年,这三十年,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来认识物流业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条不可违背的铁的定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的去改变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走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经济领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是一条铁的定律,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正是这条定律的具体体现。具体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单个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的竞争所替代。就工业来讲,从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进入工厂化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以企业为单元来运作。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流程被分解,除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外,非核心竞争力大量外包,从而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其中第三方物流公司也相继产生。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提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跨国公司都把打造与优化供应链列为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供应链,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殖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认为,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它涉及中国制造业的生死存亡。
    欧美许多物流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了两项突破,一是把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分成五大模式组成供应管理标准模型。即计划、资源、制造、交付、回收。另一项是设计了供应链绩效模型。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研究,实施供应管理,①可以将运输成本下降5%—15%,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下降10%—25%。②提高生产率与资产运营等企业综业绩效③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35%。④整个库存下降10—30%。⑤缩短现金循环周期20%左右。⑥改善服务标准,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二,物流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服务经济’之中,即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成为这样的国家,在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不再从事食品、服装、住房、汽车和其它有形产品生产。”这一预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从事服务经济的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了大多数,2006年全球平均为69%,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中国为40%。后来,经济学家在论述服务经济时,认为服务经济的核心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这一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通讯业领先发展;工业化中期,金融、物流、保险、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后期,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功能提升。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九十年代以来加速发展,成为服务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成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
    第三,物流业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环。人口、资源、环保是全球永恒的主题,循环经济也就成了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而物流业本身处于资源的优化组合,可再生资源物流系统的构建,物流过程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度等等,对于全球以及一个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日本于1997、2001、2005年三次出台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提出“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考虑能源、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构建环保型物流体系”,“建立绿色的、高效率的、环境友好型的物流体系。”“建立令国民生活安全和安心的物流体系。”
    二、现代物流业是对传统经济理念与模式的巨大变革
    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运作中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极低,形成了国民经济的闭关锁国与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定式与商业运作模式,这种理念与模式根深蒂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改革措施特别是加入WTO,对这种理念与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中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世界性产业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在世界经济的增长中,中国的贡献率达到25%,列世界第一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企业,包括工业企业与流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上,物流的外包与物流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是必然趋势,中国已开始起步,但受到了来自传统旧的观念与模式的极大抵制,也受到了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性约束。所以,我认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向国民经济发展传统模式与企业传统运作模式的挑战,中央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发展物流业,完全与这一模式相适应。
    发展中国物流业要从宏观与微观双向作战,在宏观方面,要构建与优化国家供应链,比如农产品的国家供应链,能源的国家供应链,应急物资的国家供应链等等。在微观方面,要坚决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凡能外包的统统外包,提高企业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水平。当然,这决不能一僦而就,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为企业创造环境,特别是打破体制性约束。政府要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社会的发展。
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经常讲要与旧观念彻底决裂,但真正要做到谈何容易,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所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实际也在打一场政治仗,打一场思想仗,物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深度,也决定于这场“战争”的胜败。
    三、现代物流业的经济定位
    现代物流业从经济的角度如何定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
    第一,从国家层面讲,它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恒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07年有以下数据。
                  
 
2006
2007
 
绝对数
绝对数
增长(%
社会物流总额(万亿元)
59.6
75.2
26.2
物流总费用(万亿)
3.8
4.5
18.2
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18.3
18.4
-0.1
物流业增加值(万亿)
1.41
1.7
20.3
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
6.7
6.9
0.2
物流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17.1
17.6
0.5
货运总量(亿吨)
202
226
11.8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①物流总额达到75.2万亿人民币,拉动了物流需求总规模的快速扩大,GDP的增长,需要物流总额增长的支撑。
②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仍然偏高,与发达国家8—10%左右的水平高出一倍。证明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出中物流成本太高。也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服务业偏轻。
③2007年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例达到17.6%,到2010年,有可能达到20%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GDP达到6.9%,到2010年有望突破7%,说明物流业的确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现代物流业能否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界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很正常,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二是对物流业的统计分析跟不上。我认为,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决定于五个方面: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三是对增加就业的贡献率;四是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度;五是对提高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从这五个方面分析,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证明,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从市场层面讲,物流市场是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间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第三方物流公司所以能实施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其基本条件是物流要素全部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去优化、配置物流资源。物流市场也就成了物流供需双方生产关系的总和。在物流市场中,有物流市场的主体,有物流的客体,有物流的载体,有物流市场的中介组织。在物流市场中,既有硬件的建设与配置,更要有物流软件的建设与配置。
    如果说,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体的话,那么,商品市场与各种要素市场就构成)中国市场体系的总格局,而物流市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物流市场,中国的市场体系是不完整的。
第三,从企业层面讲,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中,降低原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已没有什么空间,空间最大的来自降低物流成本。所以,跨国公司都在寻求供应链的优化,消除每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中的不必要的浪费,服务外包成了企业的必经之路。
    第四,从居民层面讲,现代物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走进了百姓家,这种既省钱,又省时间的购物方式需要物流业作保证,发达的物流业才能做到准时、便捷、安全。
四、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五论”
    如果把我对中国物流业的观点加以归纳,可以归纳为“五论”,即中国物流业发展“需求论”、“阶段论”、“市场论”、“一体论”与“主体论”。
    (一)中国物流发展需求论
    中国物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物流的需求决定的,需求决定市场,中国物流的需求很大,主要来自于工业物流、农业物流、商贸物流、可再生资源与废弃物物流以及单位与居民物流。2007年,物流总费用达到4.5万亿,货运总量达到226亿吨。
    在物流需求这一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物流的需求很大,但目前百分之八、九十是由企业本身完成的,第三方物流占市场的份额大约在10%左右。比发达国家差10至20个百分点。
    第二,中国物流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双不足,反映了中国物流市场的不成熟。
    第三,中国物流的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成正比,所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是极不平衡的。
    (二)中国物流发展阶段论
   发达国家物流发展已100多年(传统物流是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从概念引进才30年,是否要按国外走过的路走呢,我认为可以实现必要的超越,因为中国目前的情况与欧美起步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78—2000年);二是发展阶段(2001—2030年);三是成熟阶段(2030—)。目前,中国物流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差距20—30年,到2030年时我们可以讲,中国物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仍会有差距。
    (三)中国物流发展市场论
中国的物流发展一定要放进市场去运作,经过市场去培育,市场才是配置物流资源的广阔天地。目前中国物流市场缺失十分严重,主体不成熟,客体不规范,载体不完善,中介不建全,市场中的各种关系还没有理顺,物流同样是一种生产力,它必须有不同要素的组合、碰撞,才能起作用。
    (四)中国物流发展一体论
所谓一体论,是指中国物流发展必须一体化运作,比如城乡物流一体化,内外贸物流一体化,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一体化,不同运输方式一体化,即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运作,行业自律一体化等等。物流没有国界、省界,物流强调资源整合,多功能运作,遵循的是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所以不能人为的加以割裂,一体化是物流的本质要求。
    (五)中国物流发展主体论
    企业是物流运作的主体,这里的企业包括工业与流通企业,也包括专业物流企业,所以我们常讲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决不能把物流企业的作用无限夸大,在任何情况下,在未来发展阶段,企业物流永远是存在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比例在提高,我认为可以超过市场份额的50%。到那时,物流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正如有些科学家预言的那样,地球上的人将分成三类,一是生产者,二是物流者,三是消费者。
    回顾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的三十年,我们信心倍增,我们这一代人将播种、培士、灌溉、施肥,物流这棵大树将茁壮成长,为现代化建设添砖,为人民小康加瓦。(2008年9月)
(丁俊发,中国著名流通经济专家,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曾任国内贸易部、国家内贸部领导,现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著有《流通经济学》、《中国物流》、《中国流通》等十多部著作,是中国物流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与倡导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