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冬天里的青岛出口企业 外贸冬天里的别样温暖

2008-12-12 18:4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从去年的宏观政策收紧到今年的金融风暴,一批大公司关门倒闭似乎印证了“外贸拐点”的说法。就在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濒临破产之时,青岛,作为中国的品牌之都,却在“洗牌”中迎来更多的机遇,推动产业再次升级。本报将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文章,关注外贸冬天里的青岛出口企业,敬请关注。
  “订单做不过来,欧美的客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在出口企业哀鸿遍野的今天,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玮东的一番话让记者颇感诧异。
  去年以来,“内外夹击”之下,不少出口企业纷纷歇业、停产、倒闭。出口企业,经历了入世以来的一路风光,开始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局。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来得格外早,也分外寒冷。
  同样的艰难,不一样的表情。
  记者在青岛几家出口企业采访时,感到了冬日别样的温暖。
  便宜货卖不动了青岛地恩地集团董事长张詠升非常高兴,“便宜的东西终于卖不出去了。”
  地恩地主营台式电动工具,多年来一直苦于与南方小企业的竞争。
  南方企业的竞争对手可以把成本压到最低,而地恩地却做不到。
  张詠升给记者举了一个小例子,“南方的厂商可以将纺织厂的下脚料提炼成塑料添加剂,我们却不能,因为北方没有人去收这些下脚料,这些材料也可能有毒,我们也不敢用。”
  今年情况不同了,家得宝等大零售商取消了促销订单。
  在欧美,每年从感恩节到圣诞节的一个月被称作“假期黄金购物季”,欧美零售商在这段时间的销售额和利润,几乎占全年的一半。欧美的零售商每年都会有专门针对特价商品的促销订单,这些商品的首要要求就是价格低,用来吸引消费者。
  “每年我们的订单中促销品的比例大概是20%,而南方一些企业正好与我们相反。正常的订单并没有减少。”
  金融海啸对于靠低价取胜的中小外向型企业影响最大,但由于地恩地走的是高附加值路线,这次金融海啸反而为地恩地招来了很多新客户。
  此前记者从玩具生产商、港交所上市公司香港建溢集团了解到,沃尔玛明年在中国地区的采购量将减少10%,其减少的订单主要集中在10美元至20美元之间的品种,而价格较高的玩具订单则相对稳定。
  张詠升庆幸,“幸亏在金融危机之前没有转行做便宜产品,要是那样的话地恩地现在肯定就不在了。”
  地恩地自主研发的孔加工激光定位系统为全球首创,公司获得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共30余项专利。各项专利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使得公司每项产品均拥有1项到10项不等的专利技术。11月份地恩地的销售收入达到1100百万美元,是2008年最多的月份。“平均每天接单10~20个。”
  张詠升告诉记者,“客户反映,我们这一行,北方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南方好。目前这些企业遭遇的困难,并非都是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而是多项因素叠加导致的。”
  “可以这么说,那些本身就缺乏资金、技术、订单的企业,原本就可能会倒掉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来,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而已。”
  张詠升告诉记者,在广东等地的不少机电企业,特别是OEM企业受危机影响严重,有的濒临倒闭,但由于地恩地在国内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国外有稳定的大客户,因此在危机中的订单和利润都有增长。
  大企业的机遇企业的倒闭为“幸存”的同行带来了更多的订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杨玮东说,现在的订单是从南向北转移,从小企业向大企业集中。
  青岛即发是一家拥有1.5万余人员工的国家大型一级企业,主要生产针织和梭织面料及服装、发制品、手套、玩具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玮东告诉记者,一些靠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压力,一方面订单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因议价能力较差而无法消化上涨的成本,不少出口企业因此关闭。相对而言,大型企业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些。
  “大企业原本用工制度就相对规范,注重员工保障,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们影响不大,反而在新法实施后,大公司能拥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相比那些被动提高劳动成本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珠三角纺织企业的原材料都从外省市购买且分工更为细化,产业增值链短,而即发原材料当地采购,从织造到染整生产过程全自己做,因此原材料成本低一些,增值链也长一些。相对与珠三角的纺织企业原料成本更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创造的利润更高,因此在“内忧外患”下生存压力也小一些。
  中小企业做的都是零散的小订单,或者是给大企业消化剩余订单做OEM。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令中小制造企业资金链骤然绷紧。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只好选择“放假”甚至倒闭。
  金融危机中,处处风声鹤唳,中小企业倒闭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国外的采购商为了规避风险,也会将订单向大企业转移。
  “小企业退出竞争,这种局面其实有利于大企业选择订单,控制风险,同时提高议价能力。”杨玮东认为。“海外客商若放弃即发这样的制造商去另外寻找可替代企业,有相当的困难,因此我们能够成功向买方提价,而珠三角地区有如此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提高出口售价。”
  杨玮东说,以前美国一个品牌往往会在中国寻找至少3家以上的代工厂,但次贷危机后,美国采购商更看中的是其生产能力和出厂价,“订单数量大了,自然价格就能低一点,3家代工厂筛选到最后只会留下一家。”
  杨玮东预计明年年终纺织行业会有更激烈的分化。
  当记者问道,行业中类似即发这样境遇的企业有多少时,杨玮东回答:10%。
  优质客户青岛众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正认为,“中小企业的普遍特点是劳动力密集而收益偏低,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外部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规模大的出口企业订单主要来自终端客户,而中小型企业的订单来自中小贸易商,流通环节增加的同时也加大了产品的成本。
  青岛众地集团1994年从一个小贸易公司起步,主营纺织和食品出口。
  “我们原先的客户主要是中间商,或者小型贸易公司,现在客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都是日本永旺集团、港南等终端零售商,所以基本感受不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市场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客户更愿意把订单集中到有工厂的贸易商手中,这样也减少了采购的风险。”王文正告诉记者。
  王文正认为,欧美老百姓“吃穿用”的费用占日常消费总额的比例很小,需求不会有大波动。如果金融危机不发展到失控阶段,那么对“吃穿用”影响不会很大。
  “我们已经成功开拓70个国家的市场,共有300多个客户,现在已经形成多元化市场路线。”金融危机让张詠升更加清楚,风险可以因为市场的多元化而化解。
  目前,虽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是整个国际市场并非“整齐划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不同,几乎没有轻工业,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需求大都通过进口来满足,因而在今后一段时间,在欧美市场购买力减弱之时,俄罗斯以及中亚、西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在欧美市场出口量不断减少之时,外贸企业应将国际市场触角伸得更宽,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把东欧、中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做大。”王文正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