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向好 区域间合作向纵深挺进

2008-1-2 13:3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8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向好发展的态势将得以延续,区域合作将向纵深推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组建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
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可以预见,随着区域政策的逐步细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将得以延续,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将有所增强。
当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盲目发展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是区域冲突的内在机制未见好转,三是区域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随着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2007年7月)下发,意味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将更有针对性, 2008年区域政策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六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势良好
第一,京津冀都市圈机遇比较好,发展值得期待。作为国家战略的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正快速发展,这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中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为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奥运的带动下,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增加,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后奥运经济也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第二,长三角地区经济仍将保持稳步较快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长三角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另外,投资需求的理性化得到加强,收入和消费增长步入快车道,服务业发展进入提速期,消费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将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格局下,预计2008年长三角经济稳步较快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第三,中部地区经济仍处上升阶段,增幅回落有限。2008年,中部崛起政策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3个基地、1个枢纽”在全国的地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概率比较大。同时,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将逐步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转移。另外,中部地区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将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将增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从总体上看,2008年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虽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第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增强。2008年,国家在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同时,将继续强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实施力度。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全国产业布局、投资流向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其自身看,支柱产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减。特别是随着国企改革逐步深入,东北地区企业竞争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高,国企改革成果逐步释放,会吸引众多战略投资者,并将有助于做大做强企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
第五,广东经济有望沿其内在惯性延续发展。尽管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效应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将在2008年逐步显现,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将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将明显增强广东经济的内在动力。虽然受金融房地产政策调整影响,广东第三产业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工业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第六,西部开发将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人才开发等薄弱环节,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继续打好长远发展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促进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加强东西互动,着力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持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坚持重点突破,加大力度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三大特点
第一,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多数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培育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区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断上升。
第二,区域消费增幅基本相当。2007年,欠发达地区的消费开始活跃,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2008年,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从区域的角度看,最大获益者可能是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实行这一制度将意味着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将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变相增长。这样,过去那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增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消费增幅有望提升,各区域消费增幅基本相当,差距不断缩小。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中部地区继续领先。2008年,随着国务院部门落实中部崛起有关政策措施,中部地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增长。比如,根据交通部联合中部6省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总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新建铁路6500公里,“十一五”期间,中部6省省会城市机场将全部进行改扩建。商务部决定选择中部地区作为全国投资促进规划准备工作的试点地区,制订中部地区投资促进规划,将切实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吸收外资工作的质量。海关总署也出台10条措施,支持中部地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推动中部6省的经济发展。同样,西部和东北地区受政策以及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也会保持比较高的增幅,而东部地区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增幅会略低一些。
■政策建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六大建议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区域差异或区域分工,协同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实践基础,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折中、放弃或牺牲。建议从六个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协调运行和区域管理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鼓励或限制性的措施,为区域内各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提供一个基本的活动框架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区域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的重要内容。
第二,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使各个区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三,积极引导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沿海经济核心区加快产业升级,对到中西部和东北投资的外资和沿海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土地、财政贴息和税收刺激等,积极引导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第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其根本动因在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比较优势的存在。加强区际横向联合,从长远看,将达到多赢的局面。因此,应巩固已有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争取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形成开放型区域市场。目前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产业合作与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
第五,组建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在横向联合中,在跨省际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中,为了保障有效的利益形成、增长与分配,必须建立一个在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以产业发展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政策框架下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协调发展机构,运作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市场,以实现区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盲目竞争,滥用资源,浪费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需要成立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管理跨区域的事务。
第六,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当前,我们具备了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条件,中央政府也有能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进一步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用途,切实保证公共服务的投资。采取有条件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改革,防止滴漏现象,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