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总体评价及问题分析

2008-1-18 17:5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7年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增长质量继续改善,尤其是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增加,经济结构改善进程加快;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的效果初显,宏观调控效果较为显著。 
 
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有可能导致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仍旧存在,具体来看:通货膨胀压力日见加大;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依旧偏快;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势头不容忽视;以外贸顺差高位运行为代表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流动性过剩仍待疏导,资产价格过快攀升的压力尚存;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
  *CPI、PPI双双走高,全面通胀风险加大。继CPI自2007年初以来保持加速上涨态势,PPI也在同年8月进入了上行通道,11月更同比上涨4.6%,涨幅较上月提高近50%。如果上游产品涨价向下游传导,将引发整体物价的全面上涨。考虑到国际原油及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涨速加快,国内以肉禽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行压力仍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税制改革步伐将加快以及居民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未来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胀的风险正在加大。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充裕,我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过剩的产生机制将长期存在。2007年在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利率和大力度央票对冲的货币政策调控下,商业银行超储率持续下行,银行间本币市场利率总体走高,显示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较2005年和2006年不断改善。但从绝对量角度考察,适当的超储率水平、仍在堆积的存贷差总量、大幅增长的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量及去除新股申购因素影响较为合理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一系列现象表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境内流动性过剩虽然表现为由于贸易顺差过大等导致的境外流动性输入引发的货币现象,但从深层次看则与我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密切相关。影响经济领域失衡的因素是长期性的实体因素,经济结构的改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所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机制仍将长期存在。
  *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和信贷增速偏快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压力增大。新增货币供应量由外部输入和内部生成两部分形成,即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发的人民币被动投放和原始贷款与货币乘数创造的派生贷款两部分构成。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尤其是贸易顺差增长总体高位加快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长。同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明显增强,在流动性偏多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利润约束增强、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旺盛及信贷扩张动力强劲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货币乘数,大大增强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形成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局面。
  *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势头不容忽视。首先,2007年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以及地方项目投资的加快使得2008年投资增长仍有较强的惯性;其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速呈逐渐上升之势,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将导致“紧信贷”政策效力弱化。2007年前11个月,企业自筹资金增速为33.6%,比1季度末、上半年末和三季度末分别增加11.8、3.4和1.4个百分点;第三,贷款中长期化势头明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高于贷款总量增速的因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投资增长;第四,房价进一步快速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投资继续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总之,考虑到2007年企业效益高增长、今年政府换届等多重因素,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不容低估。
  *资产泡沫堆积的风险仍值得关注。在流动性过剩和实际负利率的双重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导致2007年股市和楼市交易活跃,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加剧了资产泡沫堆积的风险,给金融平稳运行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亦加大通胀预期,增加经济运行向过热转化的压力。虽然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2007年年末境内资产价格涨势总体放缓,但未来进一步快速上涨的风险仍然较大。
  *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虽然2007年前3季度,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3%,两项主要污染物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也首次双双下降,但3%的水平与4%的计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单位GDP电耗比上年同期上升3.64%,以及2007年重化工业投资仍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示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