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倒爷”现在干国际物流

2008-11-30 9:5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经过5年的打拼,郭华稢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从事的是国际物流工作,但没有人再叫他“倒爷”了。 记者 徐刚 摄 
  外面一件大衣,里面是10多件的外套、衬衫,然后里三层外三层的日用品,人整个“肿”了起来……这是1993年的春节晚会上,郭冬临的经典“倒爷”形象。
  进入辽宁久久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域内坐着十几个员工,他们的手“奔波”在键盘上。在一个座位上,记者找到了西装革履的郭华劼,你无法把他和记忆中的郭冬临画上等号。
  郭华劼生于1977年,今年31岁,透着一种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和稳重。“我这30年,就是改革开放的30年。可以说我赶上了好时代。倒爷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现在从事的叫国际物流。 ”他开着玩笑。
  扛着大包出国卖也算“倒爷”
  1984年的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价格双轨制下,“倒爷”诞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性群体。“我父亲就是从事国际货运的,但他不是那种所谓的倒爷,但他曾经当了13年的远洋运输船的船长,见了太多倒爷了!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童年时期的郭华劼家里家外,总是能接触到很多“倒爷”。80年代中期,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市场开始丰富,另一方面,中俄关系的解冻,俄罗斯生活物资的匮乏,让中俄之间的贸易,异常发达。“开始是他们来,用工业品换生活品,后来是我们出去。那时候的‘倒爷’就是在国内买东西然后到国外卖,赚的是其中的差价,他的行为实际上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个层面。每天都有大量扛着大包小裹的人在排队过海关。
  九十年代后“倒爷”逐渐消失
  “当时,从远东地区到西伯利亚,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到处都有中国商人在摆摊儿卖货。 ”郭华劼说,父辈的倒爷们,很多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了“倒爷”贸易的最初受益者,但他们某种程度上,也的确促进了两国商品的流通。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而成为历史。 1991年以后,中国的外贸公司竞争激烈,而部分“倒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也让这个名字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名词,反倒成了略含贬义的特殊词汇。钱也不好赚了,郭华劼说,听父辈们讲,到1993年以后,仅绥芬河2300多家外贸公司黄了2000家,其兴其亡仿佛都是一夜之间的事。“倒爷”伴随市场经济进入正轨,风光不再。
  “新倒爷”干的是国际物流
  2000年,学习国际贸易的郭华劼毕业进入一家从事国际物流的国企。“环境的改变、法律法规的健全。原来那种形式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不可能再有生存空间。这就需要转变,变成单纯的物流,为上游企业服务。 ”
  工作一段时间后,郭华劼出国到了澳大利亚学习专业的国际物流。“当时,选择回国还是留在澳大利亚,我很伤脑筋。 ”在国外,工作比较稳定,而在国内,创业的机会较多。在权衡下,他回国加入现在的公司。经过5年的打拼,他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负责在中外双方传递货物,是桥梁和纽带。上游企业与外方谈好之后,委托我们,把报关单据发给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预定交通工具,然后我们上报海关,让物品送到对方手中。把货物安全迅速地送到是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抢时间,确保货物准时到达。 ”郭华劼说。
  不会再有人叫郭华劼他们为“倒爷”,也不会再有人为从国外带回来的一盒糖果雀跃不已。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变化。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