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际市场“零距离”

2008-11-3 13:3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92年的4月8日,在北京东南郊亦庄庄稼地中平整出来的土地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作为首家入区企业,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见证了开发区的创业史。谈判中日方提出:地价要优惠,厂房建设与市政管线同步,保证两年内投产……结果,资生堂丽源一年建设完工,再过半年已经生产运营。1995年10月8日,《北京日报》刊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健康发展》,记述了开发区起步之时的发展状况:“区内已有12家企业投产,1994年底工业总产值1.6亿元。1995年底预计投产企业达18家,工业总产值1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开发区蜂拥而起。虽然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但起步晚于首批国家级开发区10年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却自定“招商选资”的高起点,注重引进投资密度、科技含量、产出效益高的项目,重点吸引跨国公司、高科技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探索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开发区。1992年至1997年,开发区在发展的第一个5年中吸引了GE、可口可乐、拜耳、松下电器、SMC等166家企业安家落户,投资总额10.6亿美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按照市场规律,摸索产业链招商的模式,吸引上游和下游零配件供应商以及物流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进入开发区,共同创造利益的最大化。

  早晨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上午在中国生产,下午组装,傍晚产品乘最后一班飞机,将刚下生产线的手机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这曾经是世界通讯巨头诺基亚前董事长约玛·奥利拉的一个梦想。随着2000年5月8日星网工业园奠基,奥利拉的梦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为现实。如今,占地65公顷的星网工业园内,以诺基亚为龙头,聚集了欧洲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供货商艾科泰、全球最大的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厂日本揖斐电、手机天线技术领先全球的瑞典阿尔贡、世界尖端的电池制造厂商日本三洋能源……园内所有企业实现“零库存”,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星网模式”和最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带来了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的骄人业绩。

  “星网模式”印证了开发区发展路径的成功。通过多项优惠政策扶持,细致入微的“定制式”服务,2008年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发展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讯产业集群,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集群,以GE为代表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以拜耳为代表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集群,以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德尔福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际高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2007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111.39亿元,万元GDP能耗0.144吨标煤,仅相当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5,能源使用效率在全国位居前列。

  如今,平均每天有2.3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带着“北京·亦庄”的印记销往世界各地;这里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1103万美元,创造工业产值1.86亿元,实现税收792.2万元,真正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通讯员曹霞 记者耿彩琴 杨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