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

2008-11-24 11: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世界桥梁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要看中国。 
    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桥梁是一国实力的展示。改革开放30年,我国现代桥梁建设遵循“解放思想、自主建设、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走过了规模上从小到大、技术上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为主的历程。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梁式桥、拱式桥和斜拉桥的跨径,我国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悬索桥的跨径排在世界第三位。以苏通大桥为代表的一批特大型桥梁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桥梁建设的强国行列。  
“三大战役”气吞山河 
    过去的30年中,我国桥梁建设在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打了三场“大战役”。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掀起了公路基础建设的热潮,为经济增长铺就跑道。1981年,贷款修桥实现了政策性突破,路桥建设在珠三角水网地区如火如荼展开,打响了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第一战役”。 
    上世纪90年代初,本着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大战略,我国打响了长江3000公里干流上的桥梁建设“大战”。十年中,建设了几十座现代化的桥梁。 
    进入21世纪,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最活跃的地区,打响了路桥建设的“第三战役”。与此同时,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令,在西部山区崇山峻岭、雪域高原、黄土高坡这些特殊自然环境地区开展大规模路桥建设。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公路桥梁57万座。跨径超过400米的桥梁有72座(含在建),跨径超过千米的桥梁有11座(含在建)。 
自主创新书写豪迈 
    在我国向桥梁强国跨越的过程中,自主创新一直是我国桥梁建设者不懈的追求。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凤懋润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当我国桥梁的跨度已经突破200米,向400米迈进的时候,我国建设400米以上特大跨径桥梁工程的能力受到了质疑。在桥梁专家的强烈呼吁和政府决策者的果断决策下,上海南浦大桥成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实践载体。1991年,跨径423米的上海南浦大桥——中国第一座跨径超过400米的大桥建设成功。两年多后,跨径600米的杨浦大桥建成。这两座特大跨径斜拉桥的建成极大鼓舞了中国的桥梁建设者,掀起了全国建设跨越大江大河大跨径桥梁的热潮。 
    中国桥梁跨越了400米、600米、800米,开始向千米进军了。1999年,中国第一座千米悬索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建造的江阴大桥,以1385米的跨径,一跨越过长江。在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以建设单位为中心,加之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一桥六方的建桥团队模式。我国在本世纪建设的超大型桥梁工程都采取了这样中国特色的建桥模式。 
    2008年,美国国际桥梁协会授予我国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超大型桥梁工程——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当今世界桥梁界的最高荣誉。作为世界上主塔最高、群桩基础规模最大、斜拉索最长、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代表了当代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经在视察苏通大桥时,充满激情地对桥梁建设者的代表们说,中国的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受益者不仅仅是建设施工企业。一座桥梁的建设涉及数十个产业,一条“桥梁产业链”在建设中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企业的群体跨越。宝钢二钢公司总经理张健曾感叹:“工程需要是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苏通大桥这个大舞台,我们的跨越可能还要等上10年。” 
天堑通途造福民生 
    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的日子。尽管恰在“非典”期间,但天不亮,数万群众就赶到开工仪式现场,密密麻麻站满了数里长堤。江河湖海,深沟峡谷,带来了闭塞,产生了距离。修路架桥,天堑通途,这是民生渴望。 
    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通车,是同三国道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使上海到宁波的陆路距离缩短120多公里。 
    同样是2008年通车的苏通大桥,使南通到上海行车时间缩短为1个小时左右,打通了千里沿海“经济流”,加快了南通和苏中、苏北地区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进程,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同城效应将更加明显。 
    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大桥经济”正在腾飞。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