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鞍山模式”
2008-11-23 16:4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一般人看来,以“钢都”著称的鞍山市,工作的重点自然应该是工业和城市,这不假,但不全面。近些年来,这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同志,自觉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实行“以城带乡”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在坚持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工业立市”发展方针的同时,明确提出“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多领域的城乡统筹,以推进城乡之间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为根本任务,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成功实现城市和农村互动互进、融合发展和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5.4%,都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的平均水平。
确立“鞍山模式” 全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作为一个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工业城市,也时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相对于城市工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和质量的稳定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一度缓慢得令人心焦。从一些统计数据看,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海城市与后面追兵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台安、岫岩两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曾不够理想,县域经济发展明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快节奏。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鞍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过“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进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思维建设农村,以市民的观念提升农民;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使整个城乡社会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们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真正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变城乡分割状况,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由二元走向一体,由分割走向融合。这一思路的提出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明显成果,不仅得到了城乡群众的一致拥护,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称赞,将其概括为新农村建设的“鞍山模式”。
要切实实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不仅要有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和升华,更要有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要有实打实凿的财政投入。对此,鞍山的领导同志的认识很明确:不仅要坚决克服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中 “重城轻乡”、“顾城失乡”的习惯做法,而且正因为农村发展较慢、欠账较多,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有所倾斜、特别加重。去年,鞍山市本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创纪录的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在今年初确定的全年财政预算安排中,这种投入的规模达到了9亿元,又比上年增长了50%。今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颁布的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六条具体安排中每一项都明确列出市本级财政在每个具体项目中要投入的额度,用农村群众的话说是“刀刀见血”,没有一条是泛泛的一般要求。
在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上,鞍山市既围绕总体目标又结合实际,认真搞好每个县(市)、乡镇以至每个村屯的具体规划,不干只顾进度、劳而无功的蠢事。大到一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小到村庄内的居民点设置,都进行科学的规划分析;对一些矿藏储量掌握得不是特别准确的地区,则一次拨款上千万元进行资源勘探。
这一年多时间里,鞍山市各级领导抓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深入和扎实程度之高,给城乡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领导除了外出开会,每周的工作安排上都有关于“三农”的内容,项目现场、村庄农户,都经常可以见到市领导的身影。原来,市级机关中多数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区。一些干部曾认为农村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现在,绝大多数部门的同志不仅在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转变,觉得自己应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尽一份责任,而且所承担的考核指标中都有相关的内容。来自农村的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再来这些部门办事时,不再有被当成“外人”的感觉了。
抓园区落项目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通过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鞍山市的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如期实现城乡统筹的阶段性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发展的县域经济是在统筹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其实质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协调一致、稳步推进。 (下转第二版)
在“统筹”和“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鞍山市各县(市)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发展的定位,不仅彻底摒弃了只顾及自身的农业或矿产资源而忽略全地区总体情形的狭隘意识,还积极冲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按照市场规律来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海城市积极参与鞍海新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与鞍山主城区间的空间对接、产业集聚和一体化发展,使之尽快成为鞍山对外的新开放带、鞍山经济的新增长带和辽宁沿海经济区与沈阳经济区间互动发展的新连接带,成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辽南商贸物流中心及交通枢纽城市;台安县则抓住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沿海产业大道、基础设施贯通境内的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岫岩满族自治县要与丹东市及大连的花园口开展积极互动,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为鞍山及周边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给养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在发展县域经济这个大题目下,鞍山市着重提出,要继续坚持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县域工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提高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增强承接城市产业辐射的能力,促进城乡产业的互动发展。按照城乡统筹的新思路,全地区的产业布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一些产业或重点项目将成为县以下区域的发展主力。由于有了科学发展的观念,有了城乡统筹的思维,全地区没有再出现原来一说发展工业就到处建厂、处处冒烟的情形,而是代之以经过科学规划、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一齐收获的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序进行。今年初,鞍山市本级财政特地安排出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几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的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海城、岫岩为建设矿产品深加工园区而进行的“腾村建区(居民小区)”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建县以下的工业园区16个,动工面积达39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52.7%;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近9亿元,有的园区已经实现了“六通一平”;入园项目达到近500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建成后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的大项目58个;今年前九个月,这些园区对当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5%。在集聚优势项目、主导产业升级和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园区越来越突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加速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新引擎。夯实设施农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
实施城乡统筹,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是更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过上比城市居民还要强的生活。而尽管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来自农业的收益仍将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便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而其中的关键则是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在鞍山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于2006年正式启动的“鞍羊线”和“鞍营线”、“张庄线”三条设施农业产业带,是备受各方关注的一个亮点。其中仅今年市本级财政对设施农业的直接投入就达到1.08亿元。今年前9个月,全地区新建各类温室大棚、养殖棚舍19688栋,新增设施渔业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设施农业专业村40个。目前,全市设施种植业面积已经发展到50万亩,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4%,而实现的产值已经占到种植业总产值的50%。与此同时,市、县两级还积极支持从事其他农事产业的乡村尽快改变生产状况。全市的果树生产大都分布在东部山区,灌溉条件跟不上一直是这些地方果农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今年市里投入资金3000万元,支持新建41处引水上山工程,铺设各类管路545公里,新增果树灌溉面积6.25万亩,基本解决了以南果梨为重点的果树灌溉问题,使每亩果园平均增产200公斤,为果农增收提供了保证。
基础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使全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今年,市本级财政专门拨款近3000万元,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防灾体系的建设;对农事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也达到4400万元;还安排投资2100万元,专项用于专业市场和农产品物流网络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增产后的卖难问题。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耕地、果园总面积的94.1%,其中今年新认证的面积是过去6年总和的1.8倍。今年前9个月,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9%,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全年计划的1.36倍。在海城市中小镇,日渐成熟的专业市场和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已经为该镇创建全市设施农业示范镇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这个镇的负责同志说,按照总体规划,他们今年准备再新建12个设施农业生产园区,新建4000栋蔬菜大棚,使全镇温室蔬菜生产面积在原来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万亩,最终实现户均一栋、人均一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国家统计局鞍山调查队前不久公布的一项监测结果显示,鞍山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67.9%,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底达到443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4%。而今年前9个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了27.3%,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长幅度5.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生动地表明,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设施农业加速发展,确实使广大农民大受其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