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宁波迈入“高速时代”

2008-11-20 14: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杭甬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1996年,宁波交通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2月6日,经过5年建设,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从那一刻起,它促成并见证了宁波经济迈向腾飞。此后数十年,宁波先后建成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杭州湾大桥、绕城高速西线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65.186公里,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
  
  讲述
  
  宁波迈入“高速时代”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声,“要快富,修高速”是时代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初,正在经历道路拥堵阵痛的浙江人,把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面貌的目光落在了高速公路上。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省委、省政府决定首先在浙江经济最发达、车流最密集的萧甬、杭嘉湖平原,建设沪杭甬高速公路,把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浙江经济发达城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上海更顺畅地联系起来。
  
  1996年12月6日,从杭州东郊彭埠为起点,往南经过钱江二桥,折向东经过萧山钱江农场、绍兴三江、上虞边墩、余姚梁辉、宁波段塘,终于大朱家,全长145公里的杭甬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这条让国道杭甬线整整缩短72公里的高速公路,同时缩短的是人们心中的空间距离。缪建波是宁波公运集团宁南公司的老司机,1996年12月6日,他开着那辆价值110万元的红色大宇车从汽车南站出发,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终点站杭州汽车东站。这是我市交通历史上第一趟高速班车。“车上共有30几个旅客。”缪建波至今都记得当时的兴奋:“那可比开省道、国道舒服多了。路况好、车况好、不堵车,也不会走走停停。那种感觉,就是特别爽!”。
  
  杭甬高速公路是国内第一条建设在沿海水网地带的高速公路,它穿越了92公里的软土地基。有人说,在软土地基上筑路,犹如在嫩豆腐上放重物。当年,施工人员曾先行修建试验路段,在完工之际,130米长的路堤,由于地基沉降,已有将近一半路幅全部消失,而在河的对岸,却隆起了一条新堤。
  
  在建设过程中,来自国内外道路专家一起会诊,拿出当时最为可行的施工方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将软土地基的难题在技术层面上得到解决。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条耗资数十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竟然没有动用国家财政一分钱,而是利用世界银行1.8亿美元的贷款,国家从车辆购置费中给予补贴以及通过筹集高速公路建设基金得以解决。
  
  杭甬高速公路因此成为我省第一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运用国际惯例进行工程管理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我省首次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选择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实行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培养了我省第一代监理工程师。
  
  1998年12月29日,沪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全长248公里的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时空距离被高速公路急速拉近,人们发现,宁波乃至浙江变“小”了,时空观念被高速公路革命性地改写了。
  
  与其发展一样快速的,还有“杭甬”上的车流。通车不过3年时间,宁波段出现拥堵现象。由于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前沿,沿线县市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发展,车流量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作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在拓宽成为8车道前,沪杭甬的部分路段实测日混合交通流量52605辆(折合小汽车为94689辆),而这一流量的最高上限是小汽车55000辆。杭甬高速公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
  
  为了尽量减少拓宽施工对交通车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沪杭甬高速创新提出了“分段边拓宽边通车”方案。当然,这是个对交通车流和经济发展影响最小的方案,也是最费时、费力的方案。从2000年开始,到三期(沽渚至宁波段)拓宽工程2007年底通车,全线拓宽用了将近8年时间。
  
  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后的十年时间,我市先后建成了沈海高速公路宁波段、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及杭州湾大桥南岸连接线,高速公路建设由点成面、由线成网,初步构建了“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
  
  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最直接的受益方之一,宁波宁南汽车公司开辟的高速客运市场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逐渐扩展到全省范围。十二年的时间里,当初每天只有8班的杭甬高速班车现在已经发展到113班,几乎每五分钟就发一趟车。
  
  目前,从宁波出发,往南通过甬台温高速公路与福建对接;往西南通过甬金高速公路与江西高速公路对接;往西通过杭甬高速公路连接杭宁、杭千等高速公路,进入江苏、安徽高速公路网;往北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及接线与上海对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被无数人念叨的老话在宁波被无数次印证着。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扩张和密集,人们发现,城市间经济的交流、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日趋活跃。尤其是那些与高速公路紧密相依的区域,“道口经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高速公路路网效应的推动下,自1996年以来,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平均每年以11%以上的速度递增;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43.5%的速度递增;2007年底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在935万标准箱以上,位居中国大陆第二和第四。
  
  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形成了支撑我市重大产业布局的交通大通道,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要素流动和产业聚集,高速公路沿线和路口众多的开发区、科研区、工业园区是最好的佐证。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杭州湾工业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得到形成。
  
  尤其是刚刚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宁波到上海的行车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实现了我市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同城效应。高速公路成了我市通向更多经济财富、更大社会进步的快车道,成了实现“全面小康”的高速路。
难忘通车那一天
  
  (曹家耀,沪杭甬高速公路大朱家管理所所长)
  
  1996年12月6日,盼望已久的杭甬高速公路终于通车了。那天,我凌晨五时不到就赶到单位,一方面准备开通仪式,一方面是跟相处了四年多的筑路工人最后话别。时间过得真快,四年来我们风里来雨里去,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真的来了,却要面临分别,心里还真有些不舍。
  
  天气尽管很冷,但是大家的心热乎乎的。下午3时18分,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民大声宣布:“浙江省杭甬高速公路试通车开始!”。
  
  掌声经久不息,为了这一刻,多少人栉风沐雨,不知道流下多少汗水,更有筑路英雄朱卡嘉为之献出年轻的生命。开通仪式上,我看到朱卡嘉的母亲抱着儿子的遗像也来了,老人家说要替朱卡嘉看看最后完工的高速公路,完成儿子的遗愿,那一刻,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下午4时,段塘高速公路收费站前已经排起长龙,最前面的是一辆浙A70219小型货车。这位名叫石国平的司机得知高速公路今日开通,特地提前三个小时来排队。那时,私家车远未普及,来排队的基本上以货车为主。
  
  晚上6时整,石国平第一个通过了收费站,收费员将事先准备好的鲜花递给他。看得出石国平很激动,他说,等了三个小时上高速,也比走国道省时间!在他身后,所有司机不约而同地鸣喇叭庆祝高速公路开通,声音响彻天空。
  
  毫不夸张地说,高速公路收费站是见证宁波经济发展的最好窗口。老百姓腰包渐鼓之后,高速公路上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投入使用不到两年,高速公路出现拥挤,每逢周末、“五一”、“十一”黄金周甚至杨梅成熟季节,车辆蜂拥而至。很多人在一个城市工作,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其间通过高速公路来往两地。城市间人口流动而带来的强大消费力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包凌雁整理)
  
  点评
  
  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 推动了宁波迈入“高速时代”
  
  (杨明祥,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宁波经历了严重滞后于发展要求、基本适应发展要求两个阶段。经过四轮大交通建设,初步形成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源于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行还贷这一“四自机制”是在交通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上的重大创新。
  
  高速公路是宁波对外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社会工作效率、缩短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发挥宁波港口优势起了重要作用。追昔抚今,宁波现代化建设必须由适度超前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撑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和启示。然而仅以时速120公里的高速公路设施远不能适应宁波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构建能耗更低、污染更小、占地更少、流量更大、速度更快的高速铁路网迫在眉睫,目前已列入国家规划,部分线路建设已经启动。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建成一个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管道、水上运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的现代交通设施网络,真正把宁波建设成为中国东部重要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和亚太区域国际重要门户城市是我们的期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