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0项商品出口退税率上调

2008-11-18 12:4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继1200亿元增值税转型全面铺开之后,“减税第二步”也最终敲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再次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昨日傍晚公布了3770项商品的调整事项及具体调整幅度。记者了解到,此次调整涉及我省的商品预计超过1000种,前两次未列入调整范围的鞋帽,此次也上调了出口退税率。鞋业出口是我省一大优势产业,此次上调对我省鞋企是一个极大的利好,预计可增利润5.4亿元。
  上调细项公布
  此次出口退率税上调主要细项如下:将轮胎等部分橡胶制品、主体或全部以人工速生材为原料的部分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将金属挤压用模等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将冻对虾仁、冻蟹等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牙膏等部分化工产品、石材、铝板带等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将农用泵、摩托车、自行车、家用电器等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我省上千种产品受益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第三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范围较前两次大幅扩大。
  相比前两次,此次调整的3770项产品,涉及出口产品的占27.9%。11月1日的第二次调整有3486项产品,调整面只有25.8%,当时涉及我省出口退税的商品有1090种,涉及我省企业4600多家。而12月1日起的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我省商品的覆盖面有望更大,具体调整商品和涉及闽企的总数还有待统计。
  福州海关人士认为,接连提高出口退税率将发挥政策组合拳的优势,对进一步扩大出口、提升相关企业的信心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受到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1至9月份,我省外贸出口仍增长20.2%,高于预期7.2个百分点。福州的出口企业普遍认为,在外部需求起决定作用的背景下,上调出口退税率或许难以改变出口的整体现状,但某种程度上,可缓解行业压力。
  今年首调鞋业出口退税率
  箱包、鞋、帽等商品的退税率此次由11%提高到13%,这是我国今年首次调整鞋业的出口退税率。
  省鞋帽进出口商会昨日表示,这样的调整是我省鞋业期待已久的。
  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这项利好对企业是最见效的。对出口型企业而言,按照静态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上调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直接转为利润。我省鞋类每年的出口总额达40亿美元,约合27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出口税率上调后,我省鞋业大致可以年增5.4亿元利润。
  据了解,此前我国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省内企业普遍反映,退税率政策所涉及的商品不够广、幅度不够高,我省优势出口产品鞋、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未能享受到,鞋帽、箱包企业经营艰难。为更好地帮助我省相关企业渡过难关,省外经贸厅分别向商务部、省政府提出了《关于提出鞋帽和箱包出口退税补助的建议方案》。
  而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此次未做调整,但经过今年前两次调整,目前纺织品服装类的出口退税率已有14%,比鞋帽还高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经过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累计3个百分点,每年可为我省纺织服装业增加11亿元左右的利润。
  [新闻观察]
  上调力度最大 反映“保增长”
  有关专家指出,出口退税上调至少是短期利好。短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行业利润和出口将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对一些涉及调整品种的濒临倒闭的出口型中小企业而言,救急的作用更显著。实际上,1995年和1996年,出口退税率从11%、13%和17%分别下调到3%、6%和9%,那时也出现了纺织业的亏损和出口大幅度滑坡,最后通过上调出口退税率缓解了纺织业所受到的冲击。而2006年以来至今年8月1日,我国持续执行了两年出口紧缩政策,出口退税率逐步下调。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也认为,此次出口税率调整是近期密集出台的“保经济增长”政策的一部分。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反映了决策高层对未来出口形势严峻的担忧。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出口退税率调高的重点领域,反映了高层对就业形势的考虑。
  外商可能趁机压价 企业更应产业升级
  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志勇表示,12月1日调整过后,出口退税政策也仍然有空间,出口退税率可以一直提高到17%。
  据悉,目前国内商品生产环节按17%征收增值税,而出口商品退税率一般低于这个标准。国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控进出口总量。
  不过福州一家纺织企业认为,国家上调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确实可以缓解企业部分经营压力,但企业却不能得到全部实惠,外商会趁机抢分一杯羹,往往以此为理由要求企业降价让利,尤其是现在行情不好,就算降低价格,订单也不见得多。此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外部特别是欧美的需求下降,即使退税率上调到17%,短期内也无法改变欧美市场需求减弱的趋势。因此外向型企业还是首先要考虑产业升级,提高出口议价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知名度,依靠科技加大自身的创新能力,拓展利润空间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应尝试开发一些适应国内需求的产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记者了解到,压力当前,一批外贸闽企选择了主动调整,比如,网络营销、拓展终端等模式在一些企业身上成功运用;另一批企业则选择了断臂求生,舍弃部分产业,保留盈利能力强的核心产业,顽强地活了下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