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台州”:拉动台州经济再腾飞——解读台州现象之七

2008-11-17 15:0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经济时报台州报道组   
  “在这轮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台州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倒逼机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台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非常紧迫而重大的课题。”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在民营经济这块土壤上发展壮大的台州人从来不缺乏灵活应变的本领。他们立足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大背景,又一次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三个台州”的战略。“三个台州”指的是,内生台州——要在台州本土做文章,通过创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再造一个新台州;市外台州——要依托青藤经济,实施回归工程,在台州本土之外再造一个新台州;海外台州——建设沿海产业带,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发展海洋经济,再造一个海上台州。
  内生台州:提高效率再造一个新台州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台州人要有一种超前的敏锐的思维方式,把当前的形势看作是一种倒逼机制。人家的困难可能就是我们的机遇,在这个时候我们抓紧收购抓紧兼并,可能就是我们快速扩张的一条捷径。”张鸿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台州下一步要发展,就要抓住机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路径就是创业创新。
  台州是个资源小市,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矿产资源稀缺,但台州人凭着自身的硬气和深厚的商业传统,通过股份合作制、企业族群、民间金融等制度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制造业基地,形成了船舶、汽车摩托、缝纫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主导产业,实现了GDP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13亿元到2007年的1722.89亿元的飞跃,台州的排名也从浙江倒数第二一跃成为正数第五。但是随着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要素的制约效应逐渐显现出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台州发展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土地制约的矛盾。   
  打破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是台州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台州市市长陈铁雄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记者在台州市采访时发现,当前台州全市上下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创业创新热潮,加快培育“内生台州”,培育产业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实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内生台州为抓手,加快推进腾笼换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培育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告诉本报记者,建设内生台州,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台州的医化、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整车、船舶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废旧金属再生等资源再利用产业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而工艺美术、鞋帽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台州选择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立足台州的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顺应重化工业趋势和产业升级规律,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再生利用型产业,重点发展汽摩配件、家用电器、塑料模具、医药化工、造船等主导行业,主动延伸产业链,打通上下游,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台州的产业水平和层次。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和增加地方财力的主渠道,也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围绕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新型城市化,创建现代化大城市,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围绕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高效生态为导向,实施万元田计划。加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内生台州,就是通过创业创新解决台州低端加工业和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实现腾笼换鸟,推动本地产业转型,通过虚拟经营,使台州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告诉记者。
  市外台州:青藤经济整合市外资源
  台州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受资源禀赋的严重约束。由于人多地少,人们被迫“洗脚上田”,外出创业。这些台州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在国内外成就了辉煌事业,形成了庞大的“在外台州人经济”,也有人形象地称为“青藤经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外台州商人达130万人之众,另有10多万台州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些台商在全国各地建立60多家异地商会,创办了3万多家企业,形成了25万家个体工商户,年销售额在2500亿元以上。如果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台州经济。2003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回归工程”战略。意欲通过整合市外台州资源,再造一个“市外台州”。
  在台州未来发展战略中,市外台州的建设,承载着充分利用市外资源的重大责任。史晋川说,台州人自古就有浓重的乡情,现在回报家乡已经成为在外台州商人的自觉行动,他们往往把更好更优质的项目带回家乡发展。
  台州市委、市政府也为台州商人回乡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优化环境,提供服务。回归的南阳电子、吉奥汽车、巨科铝业等企业已经成为台州市骨干企业。
  市外台州建设还给台州带了另一个益处。“台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于民营经济发达,但单一的所有制经济模式稳定性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郑荐平认为,现在台州要转变单一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以市外台州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市外各种资源,推进外资、国资、股资、民资等联动,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郑荐平说,引进外资,就是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大集团,加强与民营企业的嫁接联姻,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完善台州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壮大产业集群。争取国资就是抓住国家战略性能源基地新一轮建设的机遇,依托台州港口优势,重点在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领域,积极争取国有资本投入。多募股资就是大力实施“证券强市”战略,引导一批上规模民营企业,特别是盘子小、成长性好、活力强的企业,进行股份有限公司改造,争取境内外多渠道上市融资,同时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和设立私募产业基金。激发民资就是鼓励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引导台州人人创业。
  台州市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主任王国昌告诉记者:“市外台州建设,是民营经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台州民营经济起步早,已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这一经济形态内源性强、外源性不足,所以造成产业层次不低也不高,而突破这一瓶颈的主要措施当然是加大市外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以市外台州建设促进内生台州建设。建设市外台州的主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市外资源,推进创业创新,促进台州经济与台州人经济的全面发展。”  
  海上台州: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此,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台州要着力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上台州”。“台州提出建设海上台州,包含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史晋川告诉记者。
  当前,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台州经济发展面临着追赶与被超的双重压力。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台州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出建设海上台州的杀手锏,瞄准大产业、大项目,谋划大工业、大经济,争取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走在前列。在东海之滨,台州正在大规模围海造地,台州市要在沿海滩涂上建设一座座滨海工业新城——台州沿海产业带。这个产业带由北向南铺开,将三门、临海、椒江、台州经济开发区、路桥、温岭和玉环七点连成一线,可开发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在这个气势恢弘的滩涂上建设什么样的新城,台州人有自己的想法。
  一是构筑大平台。高起点规划沿海产业带,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定位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
  二是发展大产业。立足台州的优势产业和区位优势,顺应产业升级规律,大力发展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资源再利用、港口物流等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大项目。加快推进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落户台州,力争“十一五”末进入国家炼油、乙烯中长期发展转向规划;加快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沿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推进船舶修造基地建设,努力推进从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转变,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中小船舶及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大力推进国家海洋星火密集区、海洋生物科技开发示范工程,促进玉环坎门和温岭石塘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引进投资规模大、对全局影响深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浙江省的计划盘子,形成有效投资增量。
  郑荐平告诉记者,2008年海上台州经济总产值可达1080亿元,其中沿海产业带工业总产值可达30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可达780亿元。“从今后海上台州主要发展三大产业新增产值和沿海产业带增量来看,至2015年,海上台州能够实现再造一个台州的目标。”
  “如果说内生台州是自然禀赋逼迫下的顺势而为,那么市外台州和海上台州则是台州市的决策者对传统发展观的创造性跨越,台州原有的发展观是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走市场化的道路从而实现率先发展,而现在面对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已至极限、企业低水平扩张已难有作为的局面,台州人提出三个台州战略,从体制突破飞跃到体制创新,寻找到新的资源、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具有新优势。”史晋川这样评价台州的未来发展战略,“内生台州”、“海上台州”和“市外台州”,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内生台州追求的是实现内涵式的提升和发展,海上台州更多的是追求外延式的拓展和增长,而市外台州的建设主要是为上述两个台州建设提供支持。三个台州的建设互为支撑犹如一体两翼,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在市场经济的蓝天中一飞冲天。
  (中国经济时报台州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张剑荆 柴国荣 夏金彪 徐 伟 张 帆 邹建锋 汪海宝 本文执笔徐 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