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部沿海及南通开发的战略思考

2008-11-14 1:5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面向大海、背依腹地的沿海地区往往是发展的先行区、经济的隆起带。从经济发展的布局或者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讲,抓住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就等于抓住了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腾飞的龙头,其战略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 
  一、立足国家战略层面,重新审视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地位 
  江苏沿海地区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明显优势:一是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沿海中部,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连中西部,东出东北亚,位于中国沿海、沿江、陇海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区位;二是江苏沿海多优质岸线,次深腹地是广袤的平原,这里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高速公路网、内河网,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物流通道已经形成,具有良好的农业和工业基础等,具备最优的开发条件;三是贯通我国东西的两大动脉长江、陇海线都以江苏沿海为首端,江苏沿海开发不仅事关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且对服务和带动中西部的发展也将发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江苏的沿海开发具有难以比拟的国家战略价值。南通是江苏三个沿海城市之一,濒江临海,自然禀赋优越,区位优势独特,依托江海、开发沿海是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战略意义有: 
  1.支撑长三角。长三角地区向来是我国基础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世界城市群竞争的重要区域。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平均增幅达到15.2%%。但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发展长期存在一个不够均衡、不够协调的问题。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开始,国家就十分重视推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一体化;2006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写进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十一五”规划,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个“一体化”有个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描述或称谓——“一体两翼”,就是指以上海为龙头,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为中轴,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若干城市为南翼,以南通为代表的江苏江北若干城市为北翼的城市群落发展格局。现在在这个格局里,中轴和南翼强、北翼弱,或者说长三角的其他角都很硬,而通扬泰这个角还比较软,这显然于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战略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和宁波的GDP总量、外资总量、财政总量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国家大力支持以北仑港为主干港的开发建设,使宁波一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日渐强盛。现在,一体两翼这盘棋的布局应当到了强化北翼的时候了。近年来,南通经济呈现持续跨越赶超之势,GDP增速连续3年保持江苏第一,跨入全国为数不多的GDP超2000亿、财政收入超300亿城市行列,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南通沿海有丰富的土地、岸线、淡水资源,江河海相贯通,有20-30万吨级的洋口港、吕四港以及已进入可研阶段的冷家沙深水泊位等深港资源,沿江拥有万吨级码头群,与长江中上游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物流链等,具有全方位深度开发的优越条件。着力推进南通沿海开发,必将撬动以南通为代表的北翼区域快速隆起,促进长三角板块的整体提升,为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2.拓展大上海。上海在以全面升级为特征的新一轮发展中,土地、空间、人力、能源等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新瓶颈。上海在实现与西翼、南翼城市的深度融合之后,正在加快实施跨江北拓战略。随着苏通大桥通车以及沪崇启通道、崇海大桥、沪通铁路等过江通道的陆续建设,南通完全融入了上海1小时都市圈、经济圈,成为距离上海最近、接受辐射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南通50%%以上企业与上海有着直接的业务联系,75%%的外贸供货额经上海口岸出口,70%%的农副产品销往上海,熔盛造船、振华港机、上钢三厂、上海轮胎等一大批来自上海的产业或企业落户南通,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工业园已在南通发展,今年以来,上海与南通在农业、制造业、产学研、人才、旅游等方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有12项。南通作为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和港口枢纽城市,其发展目标、战略思路、产业特色、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与上海“四大中心”建设相吻合,是上海北拓的桥头堡和首选地。 
  3.带动长江北。推进江苏以及南通沿海开发,既能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均衡协调发展,又能借助长江这样的大动脉、大通道使开发效应直接辐射长江以北大片地区,并与国家实施的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发展战略相呼应。 
实施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沿海的整体开发和有序推进,依托1000多万亩滩涂和广袤的经济腹地,实施点轴式开发,形成以大港为龙头的多个生产要素集聚中心,可以极大地增强江苏沿海对长江以北区域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同时,南通是我国长江流域江海运输功能转换的起始点,加快沿海开发,有利于大幅提升上海-南通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出海门户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这一地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成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配置国内外资源的重要枢纽,成为推动中西部开发的重要支点。 
  二、沿海开发的战略地位,要求及早地、更富成效地发挥沿海开发的战略作用 
  1.大港口的战略作用。一是全面突破深水海港建设。南通洋口港、冷家沙一带具有建设30万吨级船舶航道和码头深水大海港的条件,在沿海开发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重点扶持和加强洋口港等深水海港建设,加快形成国际化深水港口群,为广大内陆省份提供出海距离最短、商务环境最佳、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口岸带。二是全面推进沿海港口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各市在港口发展上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整体布局,错位发展、全面推进,合理确定功能定位,通过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全面加强沿海港口综合功能。加快建设沿海港口物流基地,加快港口电子口岸建设步伐,促进集中区产业链和港口服务业相互关联、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2.江海联动的战略作用。南通是江苏唯一濒江临海的城市,也是最早提出并实践江海联动开发的地区,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温总理来江苏考察时,多次强调要以江海联动开发推进江苏沿海的大发展和长三角的大提升,更高层次地规划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等。我的理解是:江海联动不仅是站在江苏沿海开发的角度来讲的,更是站在整个长三角发展甚至强化长三角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角度来讲的。大江与大海交汇,江海勾连贯通,是绝佳的资源组合。要利用好、开发好这一资源,就必须实施江海联动开发,从而使江的开发因海而更具战略空间,使海的开发因江而更具战略功效。一是推进江海港口联动开发。以沿江深水泊位开发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沿江岸线资源的整治开发和整合优化,推进江海港口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集装箱运输,实现江港、海港合理分工;充分利用沿海深水海港资源优势,通过江海水中转,放大沿江港口集散功能;拓展、延伸、放大沿海港口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推进江海产业联动发展。根据沿江沿海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和建设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促进沿江、沿海产业互动发展。三是推进江海交通联动对接。加快构筑江海大通道,加速形成公、铁、水、空、管五大运输方式多式联运、协调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3.产业带动的战略作用。一是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围绕深水海港,加快发展石化、船舶、汽车、制纸等临港工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聚,加速形成临港产业群。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天然气等新能源产业,努力将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沿海港口和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服务外包、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服务业产业链配套,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沿海服务业新高地。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海洋特色产业。南通近年来正瞄准“十一五”末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海洋经济总量“三个2500亿元”的目标,推进船舶修造与配套、制纸、港口机械、新能源以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加速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走廊、上海都市圈服务业新高地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4.国际化的战略作用。一是大力提升沿海地区开放的层次。依托大港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引进投资强度高、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贡献能力强和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项目,重点抓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招商,努力使沿海成为各类资本的汇聚地、辐射西部的发轫地和贯穿南北的承转地。二是大力强化沿海地区的开发载体建设。完善沿海地区各级开发区功能规划,推动共建共用,注重培育开发区的政务、商务、生态环境等综合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创新功能和产出效能,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大力推进接轨上海工作。充分借助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跳板”作用,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做好规划、产业、人才、港口等“硬接轨”的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理念、思路等“软接轨”,不断拓展接轨上海的领域和空间。 
  5.资源整合放大的战略作用。一是整合岸线资源。根据沿海岸线不同的水深条件、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沿海项目和产业布局的分工协作,在港口分类和产业特色上形成互补,使沿海岸线开发利用更加平衡合理。二是整合园区资源。将省、市、县各级园区有效整合在一起,推动沿海产业园区布局衔接、功能叠加、政策共享、南北互补,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以取得巨大的集聚效应。三是整合土地资源。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优势突出,仅沿海滩涂就有1031万亩,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还有近百万亩的低效盐田可供开发利用。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沿海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6.城市功能的战略作用。城市体系是沿海开发的依托。加快沿海开发,必须大力布局建设沿海城市带,壮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格局。南通市近年来围绕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加速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推动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已经逐步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与沿海开发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了“四大功能组团”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沿海开发构筑了有力支撑。 
  三、沿海开发战略作用的切实发挥,要求进一步强化沿海开发的战略保障 
  1.建立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省和沿海各市、县应建立沿海开发的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制定省、市、县各级沿海开发的规划,统筹协调沿海开发中的重大事项,全面落实沿海开发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推动、优化市与市之间、市县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协作配合,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落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之间错位发展和推进土地、岸线、港口、园区等各类资源共建共用共享等重大事项,加强调查研究、督查指导、服务协调,共同推进各项工作。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沿海开发机制。沿海资源十分珍贵,一定要注意避免低水平、粗放式的开发,努力做到高起点、可持续。为此,沿海开发一方面要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政府主导、引导作用的发挥。在保证从中央、省到市、县各级财政有相应投入的同时,探索建立由沿海各县参股的沿海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进一步加强沿海开发的统筹力度,提高沿海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3.研究制定针对性、鼓励性强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争取将沿海开发中重大战略构想、重点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和计划盘子,争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在现有省级开发区中培育几个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以及土地规划修编等方面给予试点权。另一方面,积极完善自身政策,赋予沿海开发以优惠的政策条件,将适合在沿海发展的产业,比如重化工、新能源、重型装备、港口物流、海洋制药以及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等作为省重点扶持产业,享受省财政在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安排用地指标、专项贷款等方面向沿海地区倾斜;选择发展潜力大、发展条件好的临海工业集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将发展优势明显的临港物流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港口、码头、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岸线、土地、滩涂等资源开发,参与仓储物流、生产制造、对外贸易等产业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