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7条过江通道要让长江变内河

2008-11-11 11: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南京某装饰公司做设计师的季蒙蒙小姐,今年和老公在江北万江共和新城(查看地图)(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买了一套商品房住了进去。在江北买房,季小姐看中的正是江北将来的发展,小区离正在施工的纬七路过江通道仅3公里,靠规划中的纬三路过江通道仅1公里,看得到的交通便利,令她觉得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主城区最繁华的后花园。    搬到江北去,不是一个家庭的选择,这几年随着南京过江通道的建设,这个曾几百块一个平方米都没人要的地方,正逐步升温,大批先行者搬到江北。作为江苏唯一被长江一分为二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间,南京段长江上,从大桥独秀到二桥惊艳三桥速度,一直到现在的纬七路隧道、大胜关铁路桥、四桥,南京城的轮廓正逐步往外扩张。南京将来要在长江上建多少座桥,南京将来有多大,正成为南京人的期待。 
  大桥曾是南京的名片,现在该歇歇了 
  “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人行道……”这是小学语文课文《南京长江大桥》的第一段,它留下了“桥头堡”“玉兰花灯柱”的无限想像,留下了“天堑变通途”的雄伟。在南京,这份想像和雄伟则是一张“名片”,一份“骄傲”。 
  今年66岁的新门口社区党总支委员姜春田参与过大桥的建设。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要家里有人到南京,第一站就是到长江大桥上走走、看看,大桥跟中山陵、雨花台一样都是南京的名片。大桥是南京人的骄傲,姜春田和很多南京人一样,在大桥上步行过,骑车过,还要坐电梯上上下下看个仔细,就连坐船也要从桥孔下钻过,为的是看看大桥的桥墩是什么样。33岁的徐俊还记得,15岁那年坐火车从东北回来,快要到大桥时,车上就开始广播“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即将到达,请大家提前做好观看准备。” 
  “建南京长江大桥不是为了南京城的过江,而是整个国家大动脉必须要有的过江通道。”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李颜平说,当年长江上全国只有两座大桥,那时国家的规划,整个长江断面也只有30座大桥。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堵车,每天车流量达到2万辆,并逐年递增,到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了5万辆,过大桥异常拥堵,政府随即取消了慢车道。进入21世纪,大桥已成为“市内桥”,拥堵进一步加剧,2005年日流量达到7万辆,相当于设计流量的6倍。大桥拥堵直接制约了桥北经济的发展,在多年呼吁下,2005年长江大桥收费站外移。 
  多年的超负荷运转,大桥伤痕累累,近几年更是陷入年年大修的怪圈。姜春田现在提到大桥感到不再是骄傲,而是揪心,“大桥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他希望南京能够修更多的桥来缓解大桥的压力,让大桥真正成为一张名片、一个景点。 
  二桥摸着石头过河,拉开建桥序幕 
  1995年后,南京市政府意识到,仅靠一座大桥过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手规划新的过江通道。“南京到底需要多少过江通道?怎么规划?全国没有先例,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在南京市政府秘书处工作的李颜平回忆说,“当时定下来的基调是要建两三个通道。” 
  二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上了建设日程,然而当时南京的高速公路路网规划还没有确定,二桥建在哪里呢?当时桥址有栖霞、龙潭等多个,但最后定在了八卦洲。“二桥的选址是周学柏市长提出来的,从八卦洲搭一下,跨到对面去。主要考虑一是接南京绕城公路,与城市外环相接。另外,方便苏北、江北、扬州方向车子过江。”李颜平说。 
  继大桥通车29年后,1997年10月6日,南京第二座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正式开工,当时全国在长江上建桥的经验还很少,为了建好二桥,市政府直接成立了市一级的指挥部。 
  参与了二桥建设报道的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江,对一次采访印象很深,“二桥铺桥面时,两个大肚子的德国人天天驻守在桥面上。我们上去采访,每个人发了一条毛巾,我们还纳闷以为是擦汗的。原来是让我们挂在脖子上,因为桥面铺设要求很高,一滴汗珠都不能掉在沥青上。”要在钢结构桥梁上直接铺设5厘米厚的沥青是当时的技术难点,南京为此引进了国外的技术。 
  2001年3月26日,二桥建成通车。二桥的建成,第一次把干线公路的过境交通经二桥、绕城公路疏导分流出去,使长江大桥转化为一座城市桥梁,浦口、大厂、六合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由此极大地带动江北地区土地开发、城市化进程。从整个华东地区来看,南京长江二桥改变的不仅仅是江苏本省的南北交通和经济共同发展,也使河南、山东等省与江苏、浙江、上海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了,等于建成了一条苏、皖、鲁、豫各省与沪、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 
  三桥拉开城市框架,千年古城跳出城墙 
  进入21世纪,南京城开始启动一轮史无前例的城市扩张。此轮城市扩张的起点,是2001年10月底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会上确立了“一城三区”城市建设战略构想。所谓“一城”就是河西新城,“三区”就是东山新市区、仙林新市区、江北新市区。新市区内部以大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现代化居住区组团而成,外部以高速通道与主城相连。“一城三区”的战略构想,突破了古城南京千年如一的城市格局,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宽的思路和更高的眼界,主动跳出古城墙,迈出秦淮河,开启了南京新的城市发展史。长江三桥应运而生。 
  李颜平告诉记者,当时南京市“五桥一隧”的过江通道规划已确立,但对于先建三桥还是先建五桥专家有很大争议,包括李颜平自己倾向于先建五桥。五桥即梅子洲过江通道,在三桥的下游,离主城更近,可以作为城市桥来建。但考虑到三桥拉的框架更大,将把整个河西新区、雨花经济开发区全部带动起来,再加上2003年江苏省提出沿江大开发战略,南京市政府最终决定先期建设三桥。 
  现任南京市交通局局长的娄学全时任南京长江三桥副总指挥长,他告诉记者,当年他们的思潮中涌动着激情:一定要建造一座质量优于二桥、速度快于二桥、有着更多创新的“科技桥”,一定要在桥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10月7日,三桥比计划工期提前近22个月通车,建设历时仅26个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三桥速度”。三桥建成后形成了南京大外环的交通格局,彻底解决了南京市的过境交通问题。长江三桥与长江二桥、绕城公路、浦珠路及宁六公路形成南京外环快速通道;与宁淮高速、在建的绕越高速和长江四桥形成南京大外环快速通道;把宁沪高速、宁合高速、宁通高速、宁杭高速、宁淮高速、宁蚌高速、宁马高速连成一体。 
  17条过江通道,要让长江变内河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南京过江主要是轮渡,我们到老浦口、大厂都是坐轮渡。”中华中学退休老师徐怀远记得很清楚,当时中山码头到大厂有直达轮渡,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才能到;到八卦洲需要坐8路车到燕子矶转轮渡。“当时轮渡很繁忙,码头对开,定时定点,像公交车一样。”现在到六合到浦口,要是有私家车的话20分钟就可以到。不过,徐怀远还有一个愿望,“现在的二桥三桥主要还是给外地车走的,离主城太远了,要是在大桥旁边再修几个桥就更方便了!”老人家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完成过境通道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大桥的姊妹桥,要让南京人过江更方便。 
  2005年3月29日纬七路长江隧道率先动工,它北起江北浦口新市区的浦珠路,经梅子洲跨长江后,向南与河西新城的纬七路相接,这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内通道。“规划中这就是市内通道,外地货车肯定不准走。”从纬七路隧道过江到鼓楼不要半个小时,这比去奥体或江宁都要近。江北人欢欣鼓舞,沿隧道出口浦珠路附近,一个个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看好的正是交通优势。更加兴奋的是江心洲的居民,“纬七路隧道明年就开通了,今后来江心洲再也不用靠轮渡,开车直接过来用不了2分钟,而且不设收费站,我们江心洲的农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江心洲街道办杨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纬三路过江通道可以说离大桥最近,也即将在明年开工建设,不仅如此,上元门、建宁路、汉中门等都将延伸过去修建过江通道,另外南京还将修建4条地铁过江。主管交通建设的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李颜平展望未来,“南京的长江上到底需要多少通道,目前谁也说不准。现在规划了13个通道,不过以后将不间断修桥,铁路桥、公路桥、隧道、地铁多种方式过江,长江将变成我们的内河!” 
  根据规划,未来50年,南京将拥有13个道路交通过江通道、4条过江地铁,长江成为南京的“内河”,拉动江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13条过江通道 
  已建的3个过江通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 
  在建的2个过江通道:纬七路过江隧道(预计明年底通车)、长江四桥(已开建,2013年建成) 
  将建的1个过江通道:纬三路过江通道(争取明年动工)规划预留的7个过江通道:南京长江五桥(位于城市西部夹江城南水厂取水口附近)南京长江龙潭过江通道(位于南京龙潭港下游三江口)南京中央北路过江通道(位于城市北部上元门附近)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位于主城西北部)南京汉中门大街过江通道(位于主城西部)南京纬九路过江通道(位于主城西部河西新城)南京铜井过江通道(为南京公路四环西段远景过江通道) 
  4条过江地铁 
  从长江上游往下游依次为地铁8号线过江支线(已立项)、2号线西延(待建,初定2015年通车)、4号线(待立项)、3号线(待建,初定2013年通车)。 
  其中8号线与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大胜关长江大桥同步过江,4号线将与纬三路同步过江通道同步过江。(编辑:静仔)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