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遭遇寒冬 厦门货代业遭遇生死劫

2008-11-10 14:0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1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谢嘉晟 通讯员 黄海蓉)最近,一场关于货代业运费差价的官司向本已陷入惨境的货代业踹上了致命一脚。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厦门货代业作为港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遭遇生死大考。
  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了进出口贸易。作为厦门境外海上运输的主要出入口岸,象屿保税区码头拖车首尾相连的壮观场面已难得一见,成了最直接的反映。
  因降价竞争被挤压的“差价”收入,最近其合法性又遭遇司法审查。有业者称,这更将货代业逼上绝境。
  现象:拖车歇着没事干
  同样是周四,但在象屿保税区码头,这个繁忙时段车流滚滚拥堵不堪的盛况已经不再,拖车轿车零星有序进出。
  厦门保税区刚成立时,象屿保税市场大厦进驻了很多进出口公司,整幢建筑上下12层,俨然一座进出口贸易大楼;最近几年,这里变得更像是一座物流园了,大小不同的单元进驻了规模不等的物流公司,货代成为最集中的一个行业,整幢建筑中能找出的非货代企业,屈指可数。
  池立忠的锦程国际订舱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就设在保税市场大厦的4楼,他的办公室窗口就背靠通往象屿保税区码头的马路,只要稍加留意,每天的进出拖车他都能尽收眼底。
  “特别是最近两三周来,进出这里的拖车明显减少。”在池立忠印象中,每周的周二、周三、周四都是拖车进入码头装船的高峰期,往年此时,进入码头的拖车经常会把这条进出通道堵得水泄不通,“最近几周,也就昨天下午看起来有点像装船架势”。
  池立忠接受采访的时间是周五。
  有半年多的时间,这种有点装船架势的场面已难得一见,最近两三周来,这种冷清场面让池立忠印象尤其深刻。在疏港路沿路两侧,还可不时看到停放的拖车。“这种现象,在去年以前根本就看不到。”在货代业摸爬滚打数十年之久的林海欣,现效力于美国海桥国际厦门办事处,他的办公室就在海天路上的物流中心大厦,透过窗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沿疏港路的风景。
  今年去年两个年头,厦门货代业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巨变,在林海欣的记忆中,“反差实在太大”。这种反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往年马路上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拖车,今年马路上随处可见拖车歇着没事干。
 传言:300货代呈关闭状态 
  金融海啸带来的彼岸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了厦门出口贸易,而货代业的营业状况几乎成了出口贸易的晴雨表。
  “现在整个行业看起来太凄惨了。”从业数十年,没遇见过的这种萧条景象,让林海欣想到了这个极端的形容词。
  “跟去年同期相比,厦门整个货代业务量估计减少不止一半。”作为厦门地面上的老牌物流公司,运发(厦门)物流的贺超世感慨道。报关行、货代和拖车是运发的三大主业。
  厦门约有50%-60%的物流公司集中在象屿保税区内,象屿地税局的统计月报几乎代表了厦门整个物流行业的经营现状。
  象屿地税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营业额为20340.29万元,利税671.23万元,尚能保持44.45%的比增,而从2008年7月到10月份由于进出口贸易额出现滑坡,直接导致了物流业不景气,原来预期应是行业高峰期的四个月间,营业额累计仅12109.17万元,利税399.6万元,在行业规模有所扩大的情况下,同比增长仅28.2%。
  在这份统计报表中,向来措辞谨慎的厦门税务官员用了“增速明显减缓”这个词语。
  厦门物流业同行间还在相传,今年来,厦门已有不下300家货代公司呈关闭状态。据悉,目前,厦门大大小小货代公司约1500家,一级货代约500家,看起来已挺不住的货代公司中,有一级货代,也有挂靠一级的二级货代。
  货代行业不景气也直接影响到了拖车生意。厦门一家接受采访的拖车公司坦言,大概在三周前,基本上还能保证一部拖车一天有一次的运量,但最近,这种运量也难以为继了。
  “差价”:屋漏偏逢连夜雨
  
  今年,对厦门货代业来说,是考验企业实力的时候了。
  “现在,跟船务公司签租船协议时,须马上支付现金。”在池立忠印象中,往年货代公司可先跟船务公司签订租船协议,跟委托企业结账后,再到船务公司支付船租。这样,货代公司只充当“中介”角色,无资金压力。现在因须先支付租金,货代公司就必须备足一份租船用的租金,生意越大,备用租金就越多。如没积蓄,货代公司的生存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货代业另一大变化是,“差价”空间突然变小。
  老货代们提起曾存在于货代业中的 “代理费”,都很留恋。那时,货代公司有两块收入,一块是从船务公司拿到一定比例 “代理费”,另一块是从企业接单再到船务公司订单,转手之间的“差价”,“差价”后来更成为行业“潜规则”。“代理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普遍被船务公司取消,“差价”成了货代公司生存的唯一收入。
  如今在国际大环境影响下,出口订单减少了,行业业务量下滑,出口企业面临危机,“对价格突然变得非常敏感了”,而大家为抢订单,竞相降价,直接影响了“差价”收入。
  目前在厦发生的一起被称为 “货主向货代追索海运费巨额差价第一案”的案件,更将货代业的“差价”收入推上了风口浪尖。该案中,高时(厦门)石业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将A货代公司诉上法庭,称A货代收取“差价”是不当得利,理应返还。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一旦司法判定货代公司收取“差价”违法,将彻底剥夺货代的 “差价”收入,有业内人士称,这等于将货代公司逼上绝路。
  届时,行业的重组,货代公司盈利模式的重构都将无法避免。
  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谁也说不清这波金融危机的影响究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厦门货代行业何时走出谷底?受访的市场人士普遍感到忧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