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联手“头脑风暴”共谋对抗“金融海啸”

2008-11-1 12:3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走进粤港合作30年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
  本报讯 昨日,由广东省贸促会、香港中华总商会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粤港携手创辉煌”高层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副省长万庆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以及粤港澳知名商界人士约350人出席了论坛。
  万庆良在致辞时频频为港商们“打气”。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粤港两地充分发挥优势,抢抓开放先机,携手搭建平台,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全球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万庆良说,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也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希望香港民众和企业要坚定信心,应对挑战。他同时说:“这几年赚钱是会比较艰难,企业的赚钱期望要调低,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也要调低,大家都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和思路。企业要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发展方式,比如加工贸易型企业要加大投入研发力度,使自己有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轮危机将是一次大调整,也是一次行业和市场的大洗牌。”
  “政府当然要扶持企业,但不可能普度众生。”万庆良说,“拥有自主品牌和生存空间的企业要扶持,但有些已经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也会淘汰,剩下的企业会得到新的成长空间,在危机中成长起来。”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也表示,当前美国经济危机已在全球引起震荡,粤港两地必须作出充分准备和适当调整。主办高层论坛,正是希望让各界集思广益,对政府、学术和企业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有一定的启迪,带来新思维和新建议。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分别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专家观点
  中国至少还有二三十年高速增长期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首先对改革开放30年历程从经济学角度作了一番全面的梳理,但谈到战后日本及东南亚在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之后,分别陷入经济缓慢增长或者经济危机,那么展望中国的未来,是否会遭遇同样难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刚好也是30年,但结合中国的独特前景,我认为中国未来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海闻说。
  市场规模决定成本优势,四大特点助中国迎战困难
  他认为与亚洲“四小龙”相比,中国拥有四个特有条件:
  第一是人力资源。“东亚奇迹后来逐渐消失,是竞争力的逐渐下降,人工提高很多,但中国仍然有很多很强大的人力资源,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同时中国有很优秀的科研人员,还有很长时间来提高人均收入,人力优势至少还可以发挥二十年。”
  第二是市场规模。“随着科技的发达,每个产品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来研发,因此需要很大的产量和市场来消化成本。以前人们以为比较优势来自劳动生产力或资源储备,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德曼的观点是,决定成本很大的优势是规模,市场规模和产品数量是决定成本的最根本优势。我们在前30年依赖国外市场,但未来十年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将是国内市场的需求。”
  第三是体制改革还有很大空间。中国离很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还有距离,大概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来完成。“体制改革本身是可以提高生产力的。30年前粮食不够吃,当时的理念是人多地少,所以吃不饱,但我们现在人比当时多了一倍,可耕地也减少了,为什么粮食却多得多?不是资源变化,而是制度变化,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就是体制改革。”
  第四是开放环境,国际环境比当时更加开放,而中国人的开放心态将为继续增长获取资源。
  宏观调控只对付通胀而未防止失业,导致企业困难
  对于目前面临的挑战,海闻总结出了四点:
  首先是经济稳定。“我们的问题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地方政府,地方推动经济发展的冲动和中央防止经济过热的调控的冲突。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来有效调控,而不是全国一盘棋。”
  海闻认为,这次经济遇到的严重困难,并不完全是金融风暴,之前企业已经遭遇很多困难,问题出在中央的调控缺乏一个指标:失业率。“我们的理念没有跟上,没有把进城农民工下岗当作失业,没有作为宏观调控的参考因素,所以唯一核心就是对付通货膨胀而不是防止失业。”
  另外一个是市场发展,如何融入世界经济。“我们会发现,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便宜。进口什么,什么就贵。我是不赞同大国采取统一行动的。市场有些领域会失灵,而且越发达越严重,比如收入分配,需要政府的特殊投入。但市场作用仍然要发挥。”
  接着是企业挑战。在跨国公司新的一轮兼并浪潮中,怎么使得中国企业更有竞争力。
  最后是国际协调,中国要让全世界享受到中国发展的好处。
  粤港生产服务业不能“打架”要“整合”
  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一开始就点出,香港的生产服务业存在萎缩的隐忧。“从地理集中度、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三项指标的特征看,目前香港多个生产服务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出现‘老化’的迹象。”
  陈鸿宇指出,广东工业结构出现了“轻型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的趋向,广东已逐步将从前与轻纺工业相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向配套重化工业转型,但香港的生产服务业依然停留在轻工业时代,无法与珠三角的重化工业相吻合。
  粤港间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完整经济区
  陈鸿宇说,随着粤港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瓶颈因素日趋凸显,制约了粤港生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粤港交通网络欠完善,广深港高速铁路在建设之中,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进展缓慢。还有,粤港信息网络互通仍然衔接不足,现在内地跟香港打电话仍然很贵!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比较滞后,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发育不全,数字证书的交叉认证工作难度大。粤港之间服务业标准衔接也不足,许多新兴的服务业还没有标准。”陈鸿宇一口气列举了诸多不足。
  他认为,香港生产服务业要拓展发展空间,就不能局限在香港的边界线以内,必须打破粤港行政区划的界限,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使粤港之间逐渐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否则,就等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在广东生产服务业中融入“香港成分”
  陈鸿宇说,面对周边地区日益发展的生产服务业竞争,香港与广东生产服务业要尽快完成区域整合和升级,克服目前各自为战、生产服务业结构趋同、技术含量不高和科技投入不足的弱点。
  “比如说在港口运输方面,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要龙头,加强对湛江港和汕头港的整合,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将香港资金和管理模式引入广东港口建设,提高粤港沿海港口的整体运营能力。”
  陈鸿宇建议,努力在广东生产服务业中融入“香港成分”,尤其是香港的国际市场网络、行业发展规范和标准等,大力培育和提升广东的生产服务业。“香港可以适应珠三角及内地重化工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石油、重要原材料等期货市场,为大宗原材料的供应和成品交易提供保障。”
  而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香港可以重点吸引跨国公司的贸易性和服务业的总部进入,广东则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总部进入,形成专业分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