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需新物流

2008-10-29 14: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杨达卿李娜
    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等。这无疑这将为新农村物流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
大趋势需大转变
    长期以来,大量农产品遭遇物流不畅,特别像今年的冰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损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助农政策,但部分地区农民 “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却未得到根本改善。
    从 “高盛养猪”风波,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养殖业的产业链不完善;从“三鹿奶粉”事件,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牧业加工产品供应链掌控缺失;从各地经常发生的农产品丰产滞销,我们看到农业专业物流服务体系的缺位。
    面对这些涉及农村流通、农牧业物流的话题,社会问责的矛头更多指向具体企业,或指向政府监管,而很少关注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即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
    而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农村经济不可能再重复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闭环流通,而是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的一分子:美国某家庭餐桌上食用的一块薯片,可能通过电子标签,找到中国农田的主人。现代化、全球化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让天涯若比邻。
    而中国农村也将是全球企业淘金的沙场,与各类涉农企业打交道,高盛的生猪可能在河南某农家院里意气风发;雀巢养殖的奶牛可能在河北某牧场里气定神闲,全球化的产业链延伸,必将改变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民的粮袋子问题,但是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钱袋子问题。在过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无意识中延续 “以粮为纲”观念,即重生产,轻流通。
    由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与城市,二元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成为截然区分的两个经济体。而丰产滞销等问题也迫使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土地进城务工。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给我们展示了截然相反的景象。由于农业牧业等流通体系发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对接,农民成了好职业。而在欧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建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依附于农村大流通体系下发达的农村物流体系。
    改变中国农村经济,改变中国农村流通,建立适应国情的新农村物流势在必行。
新物流需新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建设要落脚,必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物流市场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发展建设,首先,需要硬件环境的支撑。《决定》指出,加大农村投资,但对于浩大的新农村物流发展建设需求,这个投资如何分配?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路网不完善和部分现代物流设施的缺位,影响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接。在现代物流正在向农村市场进军,除了公路交通这些基础的设施之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科学统筹规划化,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集聚性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包括大型流通市场和物流园区等,及围绕交通枢纽建设新型物流服务平台公路港、航空港等。
    《决定》明确指出,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 “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乡镇通油 (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 (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其次,是农村物流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化的建设。在过去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家庭作坊,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中, “小而全,大而全”的原始物流模式主导着农村流通市场。这种模式建立在以产为导向,既造成农村企业的被动生存,也让专业物流服务企业难以适应。如何改观?
    “因地制宜”作为关键词,在 《决定》中多次出现。 “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这句话透露出三个方向性信号:规划性、科学性、特色性。也指出新农村经济建设要打破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式,要发挥规模效应。
    要现代物流在农村发挥作用,必须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 《决定》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决定》指出的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家庭经营、统一经营,这都将为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铺路,这利于第三方物流的介入。
    而无论家庭经营,还是统一经营,都在把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专业化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专业化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的融入。由商务部发起的“千村万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尽管在专业物流的引入还显不足,但是已经给我们探索了一条有制造、物流、销售等多元企业协同,城乡互动的农村物流模式。
    目前,现代农业方向已经确定,流通方式需在试点中探索,在探索中试点。全国各省市已开始探索新农村物流的运营模式。比如,山东省决定在寿光、莱阳等8个县 (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农村物流试点工作。预计到明年年底,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特色明显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推广、促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
引进来和活下去
农村物流,不只是农民自己搞物流。除了要因地制宜外,重要的是要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
    《决定》中也要求,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新农村物流建设,可以考虑引入如中远物流、中邮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每年有总价值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变质的损耗。 《决定》要求按照现代化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对物流企业来说,农村市场将大有可为之处。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外兼修转型,刺激内需被重视,如何挖掘农村消费市场,并与城市经济对接,是未来专业企业进军农村物流的一个大课题。
    由于现代物流设施不足,专业物流需求缺乏等种种因素,农村物流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呈现出 “叫好不叫座”的景象,部分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难以腾挪发挥。
    这一现象则跟物流企业的市场切入等等方面有关系。首先,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在农村市场挖掘新商机;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产品。其次,要能和一些农村市场的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避免陷入分散市场的汪洋大海。再则,在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积极投身农村物流市场环境建设,这不只是物流园区等,还要积极推广专业标准和技术。当这个市场成熟了,物流企业的蛋糕也大了。最后,作为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等,同样需要在这个新市场里发挥积极作用。要把物流企业引进来,还要让物流企业能活下去。比较城市物流需求,农村物流市场需求分散,而且专业化不高,供需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这些需要政府方面积极提供环境,并且嫁接市场桥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