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钢管嬗变之源

2008-10-28 11:2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记者杨世新
    一不靠钢厂,二不靠铁矿,聊城人却建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的钢管专业交易市场。
    正如聊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中共聊城市委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张同村所说,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他为我们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聊城蒋官屯镇的几十个农民为了生计做起钢管生意,没想到这一做,竟做出了名堂,做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钢管之都。
    在聊城,据不完全统计,从事钢管交易和生产的不下万人。 “聊城本身没有一寸钢管,却做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的钢管之都。”话语中,张同村透露出了自豪感。除了人的因素,聊城的地缘优势也是有目共睹:聊城地处鲁西,毗泰岱,临黄河,又有京杭大运河等30多条河流穿境而过,自古就有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交通往来便捷。由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加之铁路、高速公路纵横贯通,聊城成为了交通黄金十字架,为钢管 “买全国、卖全国”创造了运输上的地利。
    古人说,成一件事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张同村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钢管市场形成的过程中,人和的作用体现无疑:市场发展之初,开发区提出了 “先做最全,再做最大,用最全带动最大”的思路。为保证客户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市场,为用户免去了三年的场地使用费,帮助经营者渡过了困难期。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因市场初建阶段,效益低,必须要经历培育和扶持的过程,又因为市场品种全,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客户的聚集,又快速带动了交易量的攀升。
    聊城钢管市场迅速发展壮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市场成形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是 “婆婆”,而是 “保姆”。当然,这个 “保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边扶持,一边引导,重在服务。正是开发区发挥了引导、服务和培育的作用,才使得这一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在聊城开发区,我们看到,在钢管市场周边区域,又建起了几十家钢管制造加工企业。产品正由低档次向高精尖产品档次提升,对此,张同村如此说,市场的含义是先有市,后有场。钢管销售打开了国内外的大市场,再发展钢管制造加工业,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进而阐述,开发区钢管产业最鲜明的特点是市场有摊位,后方有工厂,市场摊位成为工厂的直销窗口,这种经营方式,使产业优势与商品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减少了经营环节,降低了运作成本,大大提升了钢管产业竞争力。市场借地利而发展,地利又因市场繁荣而更具优势,这也可能是市场日益繁荣的原因所在。
    但聊城人并没有满足,张同村介绍,开发区管委会已着手对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交易环境,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易场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聊城钢管市场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钢管专业市场。
    天时、地利、人和,在聊城开发区,这些成功的因素一个也不少,聊城钢管产业没有理由不发展,不壮大,我们期待着聊城钢管产业尽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嬗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