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中的软实力

2008-10-28 2:2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我们关注产业转型升级的非工之力时,不能不联想起文化之力的深层作用。本期刊发的衢州市经委主任傅炎康的力作,就是从文化视角剖析作为“南孔之府”区域文化对推进现代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林林总总表象与缘由的关联,这为我们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非工之力开辟了新思路。 
    文化作为软实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却起到很大的硬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形而上的思维、观念、意志上,而且体现在形而下的行为、能力、生产力水平上,更以科学技术等形态直接或间接地与产业发展形成互动相长的统一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无不深深地烙印着区域文化的痕迹。今天浙商的崛起,同样深受文化之影响。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宁波服装、温州轻工等区域特色产业,都与久远的祖上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流传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浙江之所以加工企业众多,企业组织结构呈橄榄型,只重视制造环节,轻视前后环节,一强一弱,便是“重农(工)轻商”文化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有经济学家把产业链条形象地概括为“6+1”,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为“6”大环节,而加工制造仅为“1”那个添加部分。而“6”个大环节都是非工之力,与文化范畴紧密联系的商或服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日表示,珠三角的制造业还停留在“1”——产业链最低端,产生巨大利润的“6”都在出口国实现,所以妄谈“产业升级、品牌战略”,无法缓解制造业衰落的危机。这种对只重视制造环节而轻视商或服务环节文化现状的疾呼,对浙江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值得深思。 
    由此可见,思考产业转型升级,不能仅仅就产业论产业,而要从商论工、从服务论产业、从文化论经济,展开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的深层研究,树立全新的无商不富理念,把亲商、扶商、强商摆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地位,引导企业家集中精力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6”大环节上,花大力创新突破,从而为进一步做强制造环节产生有力的带动,使“浙江企业家”成为真正的“浙商”。 
    浙江企业家不乏商文化的熏陶,钱塘自古商贾云集,商文化气息浓厚。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几百万计的营销大军能到全国与世界闯荡,更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最好例证。然而,从本原看,轻商的文化仍在影响着一代企业家关注的目光。回首30年,我们对做强制造环节倾注了极大精力,通过实施持续、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注重自主创新,骄傲地成为了世界的工厂。但是,我们很大程度上仍在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贴牌加工,在高附加值的“6”大环节并无主导的话语权,极为弱势。这种一强一弱现象,正是“重工轻商”文化的现实反映。 
    从现实看,特别是轻纺、机械等优势产业,论设备、设施,我们比发达国家并不逊色,几乎同步,不少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论产品,我们根据订单来样加工,并经严格检验检测出口,进入国际市场;论管理,我们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控制。虽然某些领域与工业化国家尚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按照世界的标准生产,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这是不争的事实。所缺失和落后的还是浸蚀文化内涵的“6”大环节的软实力,从而制约制造环节的硬实力。 
    要破解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光大文化的带动力,以服务带动制造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前,特别要放大“6”大环节的整体效应,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产业附加值倍增环节,促进和支持企业像重视和推进制造环节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那样,重视和推进文化内涵丰富的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提升。相信有更多有识之士来研究文化对制造的影响与带动作用,有更多新浙商在打造新商文化中积累新的经验,增强现代产业的文化软实力,为浙江制造的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硬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