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报道的战略选择

2008-10-26 14:1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新闻竞争的焦点。这种竞争背后一方面缘于区域经济崛起,其重要性和关注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则缘于区域经济兼有行政引导和市场主导双重特性,发展错综复杂,客观上也形成更大报道空间。从中国与东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合作,到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区域竞合,以及珠三角各城市间的错位发展,等等,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长远定位,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区域中老百姓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区域经济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报道,就正为当前各家媒体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报道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种特有经济现象,区域经济本身的热起有着较强时代背景。它小到一村一镇一区的繁荣和发展,大到几个市、一个省、一个流域甚至涉及全球范围区域合作和协调,与经济一体化趋势密切相关。有了这样的交待,基本可以做出判断,当前大众媒体的区域经济报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区域经济异军突起。

  中国经济通过30年改革开放,经过外向经济拉动、内源经济崛起等各个阶段,正进入以区域经济带动发展的新时期。打破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产业链条的对接和融合,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更有经济学者指出,区域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必然结果,未来20年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一股新动力。

  事实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版图正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局面。放眼全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国家发展重要引擎,正在经历改革开放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而对全国其他区域而言,一些标志性发展节点也初步显现,比如今年上半年,东北的吉林、辽宁和中部的安徽、湖北发展增速进入全国前十;西部的内蒙古、陕西、重庆也居全国前列。

  近看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同样方兴未艾。首先是小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传统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并不明显。而今年以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这些地区已有错位发展的新趋势;其次,作为广东老大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经过多年酝酿,通过“双转移”政策将会有质的飞跃;再次,粤港澳等大珠三角地区,在应对全球产业新一轮挑战时,正迎来以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融合。最后,放至更大视野的泛珠三角合作,广东与东盟地区的区域合作也是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些区域发展态势有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则是在全球产业调整下的优化选择。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话题,都将为大众媒体提供见证甚至直接参与的重大机遇。

  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受众对区域经济的信息获取、阅读视野、思考需求也在急骤扩展。

  区域经济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区分定位、合作和竞争。而这些定位、合作和竞争,不仅本身会有矛盾冲突,而且也必然会带来相关者的利益变化。而这些都可能是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

  比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佛山提出打造陶瓷、家电及平板液晶显示“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目标。媒体第一时间报道这一信息,也会引起关联企业和相关专业人士对佛山的关注。再比如,在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当前,同样是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地区,长三角的江浙地区经济受影响为什么较珠三角地区要小?究其原因,是江浙的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更加发达,抵抗欧美经济疲软的能力更强。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即可引起读者这样的思考,珠三角如何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在加工贸易以及劳动密集产业上进行突围?

  另外,像粤港澳创新合作模式,对珠三角各地各有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广州、佛山倾力打造“广佛经济圈”,到底能不能打破行政区划,做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等等。可以想见,这样的话题见诸报端,无论是对区域内外的读者,其背后的悬念已足以引起热捧。

区域经济报道的战略法则

  无论是涉及珠三角的区域发展,还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的群雄逐鹿,作为一张由广东省委主办、有全国影响的区域大报,《羊城晚报》对此报道自是不遗余力。不仅如此,《羊城晚报》立足广州、辐射珠三角的定位,还要求我们在报道区域经济时有更高要求,即报道广东和广州的区域经济问题有全国视野,报道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问题,也要有广东和广州视角。

  在这样的总体原则下,在具体报道中,为了更好地做好区域经济报道,我们还总结出一系列可称之称为方法论的战略实施法则:

  1. 大众化法则:对重大区域政策进行大众化翻译。

  近年来,随着政府从微观市场和具体企业管理中逐步退出,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整合和拓展,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重要职责。对区域经济发展,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向来重视。对改革开放之初开放沿海一些重要城市,到后来开发浦东,再到实施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另外,各地还有自己的各种区域振兴方案。这些政策如何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懂、读得下去?大众化是一个报道角度。

  以今年年初广东推出的“双转移”战略为例。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而且其出台将改变未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对这项省级战略做一些大众化翻译,使之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贴近?《羊城晚报》的做法是:用全局眼光,用历史眼光,来考察这一战略。

  先是寻找这项政策的重要性坐标。比如,这是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是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半年以来的第一个重要文件,这一决策也将破解广东积累多年的发展难题,等等。

  再是挖掘贴近性。“双转移”虽然是省级战略,但其中一些具体政策也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抓住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深化解读。比如,4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可获免费培训,30%指标专招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学生,合条件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读技校,省内外优秀农民工可入户广东城镇、优秀农民工可入户城镇,等等,一下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如此一来,“双转移”战略的显著点和新闻性就跃然纸上。

  2. 聚焦法则:寻找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放大报道。

  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一种经济现象。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区域经济新闻报道的局限性:不如宏观经济报道高屋建瓴,也没有一厂一店报道具体生动。但是,如果合理应用聚焦法则,区域经济报道同样可触可摸。

  所谓聚焦法则,就是去寻找一些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放大报道。说句通俗的话,就是通过故事讲道理。2005年前后,广东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度重型化调整。为什么要适度重型化?《羊城晚报》没有过多理论阐释,而是选择了两个典型个案进行回答。一个是位于惠州的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南海壳牌石化,另一家是位于茂名的百万吨乙烯。前者是总投资达43亿美元,建成后年产值130亿元的巨无霸,可带动整个产业链相关产值6500亿元;而由茂名诞生的全国首个百万吨乙烯,年产值150亿元,可拉动下游相关产业7500亿元。而这两个典型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化产业的“榕树效应”,可产生1:50的产业拉动作用。至此,不用说教,通过这两个典型,广东工业适应重型化这个代表区域经济阶段性发展目标,跃然纸上。

  同样的聚焦法则,也运用在解读珠三角企业产业转型阵痛时所做的《珠三角企业外迁真相调查》;在解读珠三角产业体系升级时所做的《佛山陶瓷:在阵痛中叫板“世界级陶都”。这种以点带面的做法,在进行区域经济报道时,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 关联法则:对所关注的区域进行相关性的拓展和延伸报道。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无非两点,一是内部性,是区内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二是外部性,说到底就是区域之间的竞合。但无论哪一点,关联法则都是打开报道思路一个重要战略手法。

  关联法则,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关注的区域进行相关性拓展和延伸。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区域都不是孤立的,不管它是外源型经济还是内源型经济,都能找到跟它合作的区域和跟它竞争的区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关联法则的战略选择一般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要素相关,这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联系等等。有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羊城晚报》作为立足广东的报纸,在报道珠三角经济发展时,为何会如此重视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一些新闻。比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再比如珠三角的外来工,有2/3来自四川、湖南等地。这些生产要素上的联系,就是区域报道拓展的基础,也正是包括《羊城晚报》在内的广东诸家媒体,报道泛珠三角的新闻判断前提。

  值得一提的是,生产要素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体内部同样也有延伸空间。比如我们在报道茂名石化百万吨乙烯工程和炼油项目改扩建工程时,就有这样的应用。茂名石化的再度崛起不单是茂名当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珠三角以至整个广东沿海石化带的核心龙头之一。这个石化带,一直绵延湛江、茂名、江门、珠海、广州和惠州。而帮助打开这个思路的应用方法论正是关联法则。

  其二是市场相关,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因素在市场交易上的相互影响。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欧美消费疲软,直接影响到包括珠三角在内的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在建立了这样的区域相关联系后,就可以思考:珠三角外贸受了多大影响?这些影响会不会波及到国内市场(因为产品外销受阻就要内销)?企业要开拓国内市场要做哪些努力(比如提升品牌)?……不难发现,随着对区域报道进行关联法则的拓展,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经济现象,其背后关联性也会浮出水平,报道的层次因而也更加丰富。

  4. 全景法则:尽量考察和描绘所关注区域的全貌。

  全景法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聚焦法则和关联法则的补充和配合。对区域经济进行典型聚焦和产业链延伸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经济,有时要让读者看到清楚和明白,还必须有个全貌描述。就像电视转播下围棋,既要有局部厮杀,也要有大模样呈现一样。

  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区域经济极为重视。但这种重视只通过强力推动“双转移”政策的出台还不足证明。如果将汪洋书记到广东履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其有关区域发展的日程表列出一个全貌的话,这种重视就不言而喻了:甫来广东,便对欠发达的清远和发达的东莞进行调研;接着带领广东党政代表团赴华东学习考察;然后出台“双转移”政策;再是极力推进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接着主持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听取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情况的汇报;再接着率领广东省代表团和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四个东盟国家,欲为区域经济合作打开一个新局面;最新动作是,推动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这作为省级战略,可望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有关人才瓶颈的后顾之忧。

  同样,用全景法则来考察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就不仅是指东莞一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还要有珠三角各地区的集体呈现,如佛山、深圳、中山和广州在干什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羊城晚报》及时做了一篇“珠三角:错位协同发展渐奏强音”,点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市只顾自己埋头发展,到现在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产业错位,逐渐出现产业协同效应。报道一出台,当即得到省里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及专家、读者的好评。

  5. 跨度法则:从更长的历史视角来观察和发现区域经济变化。

  区域经济不是单体企业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往往是缓慢的,有时很难从短期内发现其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长期和他在一起,可能不觉得变化,但是如果过一两年两三年再见面,就会发现,他胖了、瘦了。观察这种变化,需要一个时间跨度,这就是跨度法则。

  与前面所介绍的全局眼光、局部放大等不同的是,跨度法则是从长时间、大跨度的历史视角来观察和发现区域经济变化。比如,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在做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时便会发现,这种“第一”不是一天炼成的,它是自1985年开始连续23年全国第一。再比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东正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这种转型的压力有多大?广东人实现这一转型的决心有多大?应用跨度法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有关压力,《羊城晚报》在报道时引用汪洋的话,再不解放思想,不但不能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甚至连原有的地位和优势也会丧失;有关决心,同样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

  类似的跨度法则也经常应用到观察一个区域的变化。《羊城晚报》通过大跨度对比发现,新世纪以来,广州经过一系列城市布局的打造、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一度受深圳冲击的华南老大地位,不仅更加稳固,而且还多年稳坐全国城市第三把交椅;城市布局变得疏朗;由汽车拉动工业和由会展、空港拉动的服务业日渐崛起;创新房地产居住模式等等。对比过后,一组《发现新广州》报道新鲜出炉,不仅大大提升广州市民的自豪感,在网上广为转载,还被广州市委、市政府一些领导认为是近年报道广州变化最成功的稿件之一。(作者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