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探索流通新模式

2008-10-22 11:2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李娜
    “千呼万唤始出来”,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修改,新的医改意见终于浮出水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近日发布了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该 《征求意见稿》提出,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
    目标是鼓舞人心,但要实现确实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流通渠道过长
    意见稿出台后,有学者表示担忧,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可能使我国30年来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全面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关于这种 “统购统销”的流通方式,为何遭来诟病?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有违市场化进程,会加剧行政部门的垄断和干预。在地方垄断或区域垄断中,会导致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进一步忽视或忽略掉药品的质量、流通费用及运输效率。
    我们来看一下城乡基本的药品供应流程:当药品从药厂出厂时,通常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寻求代理商 (一级代理商)进行合作;一级代理商通过寻找各大地区批发商 (分销商)进行合作;星罗分布的药店通过批发的渠道与分销商合作。
    这个看似完整的供应链,其利益链又是如何构建的呢?从事某医药物流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肖娟告诉记者,药品领域的利益通常为10个点,也就意味着每100元钱的药品中只有10元是药品的成本价,剩下的90元是在一级级的流通渠中道层层克扣的。
    事实上,在药品真正的流通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其基本的流程进行流通。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像前些年热卖的红桃卡口服液,就是药厂和分销商直接合作;还有近年来热卖的脑白金,则是药厂直接和药店、超市等进行合作;还有些药酒等,甚至直接走到普通百姓中去促销。
    肖娟表示,药品正常的供应链体系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拓展市场:通过与分销商的合作,分销商通过既有的销售渠道来促成药品快速而及时地流通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其中在业内最普遍的则是通过 “返点” (就是业内常说的回扣)来达成合作;还有通过广告投入来增加销售群体。
    其实这三种拓展市场的渠道,利润空间相差不大。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更有效的还是 “返点”,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广告效应来的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广告投入不一定与收入成正比,像脑白金的广告投入差不多就占其利润的50%左右。
    一直以来,药价居高不下的原因被分析为 “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具体到流通领域,缩减流通渠道不一定降低药价,从红桃卡口服液、脑白金等可见一斑。
    专家分析,跨越或缩减相关流通渠道,都是医药物流运营模式的探索。像当前 “农村包围城市”的医药物流路线,也是在逐步探索的结果。具体到减少中间环节,不应理解为简单地缩减流通渠道或减少单一渠道的相关环节,而是对整个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实现专业化、技术化的管理。
优化配送流程
    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在肖娟看来,并不能限制其他企业生产的药品进入终端药店或医院。并且这样可能会导致配送费用增加,加上相关基础配套措施数量少、技术性、功能性偏低,从而减弱企业生产积极性。那么在药品出厂后到销售、存储、配送的简单流程,要如何实现快速、高效的一体化流程呢?
    “要求医药生产企业、代理商、分销商及药店等之间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将药品的生产、配送和销售当作一个整体来运营,从而最大可能性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一家大型制药企业营销负责人徐应云曾指出,该流程中应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专家表示,在一体化流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平台及专业化、技术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构建的核心。
    在城乡区域,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落后的,要使医药物流企业能够及时了解药品配送状况、经营品种的库存和销售动态,把握市场状况,还有对库存的品种进行及时调整,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才能通过与信息系统的配合,实行自动向供应商实施补货计划。
    随着BtoB以及BtoC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方式由试点到推广,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求医药物流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计算机系统来帮助他们规范管理,而 “供应链及协同供应链管理”则会成为未来物流的更高管理手段。
    医药物流企业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必须使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在外资的强势冲击下,需要一些大型医药物流企业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朝着企业集团化、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医药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还离现代运营模式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型的医药物流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进、销、存及配送模式上。该意见稿的出台,也为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提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思路,要求医药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专家分析,未来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从区域性垄断到全国布局,从内生增长到外部并购,形成规模化、渠道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将使优势的龙头企业强者更强。
政府加强监管
    药品安全重于天,流通渠道一直备受争议。而一纸医改意见稿,何以步履蹒跚地走到今天。对物流企业的流通 “桥梁”,早已不是医药居高不下的主因。俗语 “羊毛出在羊身上”,医改背后的层层利益链,环环相扣,政府的参与和监管责无旁贷。
    “这次意见稿对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的构建,从框架上比较全面,但并无新意,主要还是要看实施细则怎么讲。”肖娟表示,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和推进,像农村土地的税费改革一样,对药品先给予一定的补贴,再进行区域性试点改革。”
    那么,医药流通企业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对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零售企业应共同组建大型医疗物流中心,对药品进行整体的物流作业管理,以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医药流通效率,最终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据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已经明确指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销售额的7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的商机无限,而商机背后所引发药品流通安全性,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