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转辽海话当年 天津港博览馆讲述千年海运传奇

2008-10-16 10:1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如同香港的星光大道一般,88位天津港的“明星”也将双脚的印迹留在了天津港企业文化中心博览馆的入口,88双足迹从博览馆门前的“精卫填海”雕塑一直延伸至二楼展厅的中心,每双足迹主人的名字都用小篆字体刻在了脚印旁边,在记者脚下,恰巧正是天津港现在的大明星——孔祥瑞的足迹。“脚印的踏制从2004年就开始了,这88位可是咱天津港响当当的功臣元勋,都是老领导和全国劳模。”一位博览馆负责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座位于保税区天津港港务大楼门前,建筑规模达到25980平方米的博览馆将于10月17日正式开放。1952年的10月17日,是建国后天津港恢复开港的日子。
  展示
  天津港“海蓝”战略
  沿着88位天津港“明星”的足迹走进二楼展厅,迎面就是一扇巨大的铜制浮雕,浮雕记载着天津港发展的经典片段,浮雕下是600平方米的圆形平台,嵌在大理石地面中的铜线勾勒出现在天津港的整体布局,浮雕之上的穹顶则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并标明了世界上的主要大型港口。二楼的两侧展厅分别是第一展区的天津平原演进史、古代天津港和第二展区的近代天津港;三层展厅则是现代天津港和未来天津港的展示。据施工人员介绍,三层展厅还将穹顶设计成一幅巨大的星空图,几千盏小灯能模拟出群星璀璨的效果,“星空”穹顶之下还将安放一个巨大的天津港全貌沙盘。天津港博览馆的展品,多数来自天津港内部职工的收藏和天津市文化局和天津市博物馆的提供,其中很多见证了天津港沧桑变迁。“前来参观的市民不但可以看到许多天津港发展变化的资料,也能了解到我们这座城市‘因港筑卫’的历史变迁。”一位展馆解说员介绍道。
  讲述帆转辽海话当年
  “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是杜甫的一首《后出塞》中的一句诗,描写的正是天津地区在唐代时海运的繁盛,天津港两千余年的传奇也正是从这时候正式开始的。
  天津港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06年,曹操大军征讨乌桓,开凿平虏渠。这条平虏渠就是现在南运河的前身,至此,海河水系基本形成,为天津港的出现奠定了最初的基础。400年之后,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并形成全长1400余公里的大运河,永济渠的出现为南运河改道三岔河口,进而形成漕运枢纽创造了条件。1205年,三岔河口地区形成以漕运为主的内河枢纽港口,当时每年转运粮食300万石,天津港河港就此形成。自1283年起,元代时的运河北段逐渐完全淤浅,官府的漕粮全部实行海运,张翥曾在《代祀天妃次直沽》中写道当时直沽港的忙碌“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元代的直沽港已经形成了商农混杂、兵民合居的海防驻戍之地,这时的天津已经向着近代城市迈出了最初的一步。1404,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当时的“海津镇”筑城设卫,命名为“天津”,取“天子之津梁,天子之渡口”之意。清朝海禁开放之后,开通了从闽、粤等地到天津的海上航线,每年有100多万石南方土特产经由海路运至天津。在天津港博览馆古代展厅的入口处,一幅清代江萱的《潞河督运图》,描绘的正是这时候天津水运的繁华。
  1860年,天津港正式对外开埠,成为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之一。1939年,建塘沽新港,在近现代饱经战乱的天津港于建国后的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通航。
  来的天津港什么样?”这位工作人员指了指记者脚下,那是用铜线勾勒出的东疆港,从这个角度看去,像极了一对翅膀,“这就是未来天津港走向‘海蓝’的开始。”天津港董事长于汝民曾将《海蓝战略》在整个集团内推荐给员工阅读,他对记者说:“天津港的‘海蓝’就是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天津港合作伙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这就是未来天津港的‘蓝海’。”抬头看着博览馆的穹顶,那正是一幅天津港辐射世界各大港口的地图。
  见证
  改革开放下的“神奇之港”
  记者走进天津港博览馆现当代的部分,迎面是一组波浪形的巨大展板,上面的照片记述了自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在天津港视察工作的场景。据老员工回忆,建国初的天津港发展远不及今日之迅速,建国后,由于港口建设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压船问题日益突出,大批船舶长时间在锚地候港,压船高峰时达100多艘,个别船舶候港时间长达100多天。展馆中的一组黑白照片反映的正是这一时代天津港舶船码头的拥挤。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困扰着天津港,直到改革开放。
  展馆人员介绍说,提到改革开放中的天津港,就要提到港务局的老局长祝庆缘。如今的祝庆缘已经年近80,他是天津港改革开放大变革时期的港务局局长,是天津港保税区的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是天津港博览馆门前留下足迹的88位“明星”之一。有一组天津港历代“当家人”的照片,在那里,记者看到了这位至今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所有记录天津港现当代发展进程的展板中,这样一组展板显得最为详尽:1984年,祝庆缘上任局长,首先向市领导建议,港口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否则,难以发挥作用,优势再大也无法施展。1984年5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天津港实施“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这样的原则开启了天津港作为“神奇之港”的飞速发展。
  三楼展厅里有一个反映天津港上世纪70年代煤炭码头工作场面的沙盘,里面布满了数十个工人模型,轮船看上去已经十分巨大,可港口上的工人仍要靠手挑、肩扛的传统方法将大包大包的货物扛上运输带;而这个沙盘旁边,则是改革开放后的现代煤炭码头,紧密交织的运输管道密密麻麻地布满码头,沙盘上的人也比上世纪70年代的少了许多,十个工人模型,手中的扁担麻袋已经换成了对讲机和指挥棒。
  在职工生活的展区里,一组天津港工人交通工具变迁的照片吸引了记者,模糊的黑白照片上是被当时天津港工人称为“塘沽短”的小火车,又叫“跑票”,这是当时大多数港里工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铁道游击队”是他们那一代职工上下班的写照。发车点在老办公厅后面的三角地,没有站台,火车的梯子比人还高,年轻的拽着车门能蹿上去,岁数大的需得让人托拉才能上去。职工为赶车经常洗不上澡,吃不上饭,风风火火连蹿带跑要赶几里路,隆冬寒夜也要跑出一身汗来。接下来的展板上,彩色照片拍摄下如今天津港上下班的专用豪华大巴班车,解说人员对记者说,光这班车,就引来不少滨海新区其他企业员工的羡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