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煤都艰难蜕变

2008-10-15 1: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期待"八年抗战"实现经济转型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确定了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江西萍乡名列其中。6月下旬,国家下拨6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萍乡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对于这个面临资源枯竭困境已久的百年煤城而言,这无异于一场久违的甘霖。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其近年来对经济转型的种种探索,萍乡的漫漫前路依然不会太平坦。
不可承受的资源枯竭之痛
萍乡的经济发展长期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其煤矿开采史可追溯至1898年创办的安源煤矿。新中国成立后,萍乡煤矿产业稳步增长,鼎盛期的1994年,萍乡煤产量高达1600万吨。
然而这一辉煌早成绝响,随着资源枯竭问题的日益凸显,萍乡煤炭产量从上世纪末开始逐年下降,去年已跌至900多万吨。目前萍乡已探明的煤炭剩余储量仅1.2亿吨,业内人士估计10年左右萍乡将无煤可采。与此同时,萍乡的石灰石、铁矿、高岭土等优势资源也岌岌可危,传统的"五色"产业--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花炮)、金(冶金)由此困境重重,萍乡就像是一个被过度抽血的病人。数据显示,萍乡曾经的纳税大户--资源型产业,税收已持续萎缩,去年仅占该市税收总量的11%,资源枯竭业已成为萍乡的不能承受之痛。
而令萍乡人更为痛心的更有由资源开采所致的生态伤疤。截至今年5月,萍乡煤炭开采造成的煤矸石堆积已占用了8000余亩土地;萍乡每年因采煤砍伐木材10万立方米;开采造成的水位下降则长期困扰着当地农业和生活用水;粉尘和酸雨也日益严重,早在1998年,萍乡就被划为全国酸雨控制区。尤为引人关注的,萍乡近年来不断出现地面塌陷,目前全市矿区沉陷面积达87.7平方公里,长期的开采已经把萍乡几乎变成了一座地下空城。
今年9月,在甘肃举行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萍乡市疾呼:经济转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转型之路难言轻松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萍乡就已迈出转型步伐。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萍乡人竭力想摆脱对煤炭工业的过分依赖,一场"从地下走上地面"的二次创业活动由此展开。
由原萍乡矿务局在1993年改制而成的萍矿集团,被认为是萍乡经济转型的先锋。在立足煤炭主业的同时,萍矿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经营范围扩至玻璃、汽车制造、建筑、机械等多个领域。在扩大业务的同时也消化了大量从煤炭行业退下的职工。目前,萍矿的非煤产业年产值已超过企业总产值的2/3。
相对于萍矿的华丽转身,大量存在的小煤矿依然以煤养命。煤炭行业逐年飙升的高额利润,使这个矢志转型的城市一时间难以和煤炭说再见。2006年,《新华网》披露了萍乡煤炭行业内部一张行贿受贿的价位清单,由于部分官员与煤商勾结,当地小煤窑非法开采活动一度十分猖獗。当时,除7个市属煤矿外,非法小煤窑有1000余家,被戏称为"1辆板车+1个箩筐=1个小煤窑"。近几年,萍乡市曾多次出重拳整顿非法小煤窑,但其下设的5个区县根植已深的"煤炭财政"则陷入两难,过去两年萍乡的财政收入增幅分列全省地级市倒数第二和第一,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8月,在萍乡市经济转型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坦承,对于一个典型依托煤炭资源的城市来说,面临的困境很难在短期内化解。
日前,《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正式出台,萍乡市计划用8年时间推进经济转型,打造冶金、机械制造、花炮、电子、生物制药、煤化工、新材料、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接替传统五色产业,萍乡期待以煤炭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能被逐步打破。
但有专家坦言,萍乡地处湘赣边界,区位优势相对薄弱,因此经济转型将有不少难题待解。同时,自身造血功能太弱、过度希望于中央财政支持的转型也被认为底气不足。整而不死的小煤窑也让许多人充满了疑问。萍乡未来的"八年抗战"前途如何,也许只有到时候才能见分晓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