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五年振兴历程的实践与探索

2008-10-14 11:1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 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使振兴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了多年未见的喜人形势。认真总结回顾辽宁振兴历史进程,深入探索辽宁振兴基本规律,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辽宁未来全面振兴,必将推动辽宁振兴伟大目标的实现。
  贯彻实施国家振兴政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过去的5年,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振兴战略部署,制定并实施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提出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着力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全力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坚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实施民心工程入手构建和谐辽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21.7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26149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2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0.1亿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35.2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74.29亿元,是2002年的3.3倍,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2.6亿元,是200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超过东部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鞍钢、本钢初步实现联合重组,大连造船和新船重工强强联合,沈阳鼓风机集团向中石油、中石化各转让了30%的股权,沈重与沈矿合并重组为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大起·大重集团实施整体上市,大连冰山集团、瓦轴集团分别与世界500强企业三洋电机、瑞典SKF进行重组,中冶集团重组葫芦岛锌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组华锦化工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沈阳北方重工集团实现了跨国和跨地区经营。一大批企业通过与中央直属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联合重组,消除了发展瓶颈,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8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鞍山西洋集团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大连万达、辽宁忠旺、沈阳远大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三是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全部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积极推进“信用辽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逐步深化。
  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17.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7亿美元,年均增长18%。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2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40%,提高了7个百分点。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由2002年的37.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91亿美元,是2002年的2.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45亿美元,年均增长38%。 113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辽宁,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引进内资1800亿元,在辽宁经营的南方客商超过百万。以“五点一线”为重点的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07年底,“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已开发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546个,投资总额1265.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17个,合同外资额13.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4亿美元。总投资9.1亿美元的韩国STX造船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的新加坡万邦航运集团船舶修造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的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项目落户“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窑湾保税港区实现封关运作。
  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78.4亿元、5829.5亿元、4013.8亿元,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一是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超过石化和冶金工业成为我省工业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1432.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8.4%,比2002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沈西工业走廊、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初具规模,沈阳铁西新区被国家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大连船舶重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沈阳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一批国有和民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数控机床、石化、冶金、船舶、输变电等基础装备和重大成套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二是原材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原材料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007年,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完成1030.3亿元,加工原油5693万吨,形成了两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全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达50家,石化行业精细化率达到38%。 2007年,全省冶金工业增加值完成1029亿元,生产钢材4338万吨。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鞍钢西部精品板材基地项目和本钢二冷轧项目建成投产,全省精品钢材比例明显增加。 2007年,全省建材工业增加值完成279.7亿元,新型建材与传统建材之比已达60∶4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60%,新型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77%。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增长。 200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完成890.52亿元,年均增长21%,已发展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的 “四个倍增”。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 2007年,全省城市连锁店铺10116家,当年销售额87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共提高了6个百分点。大商集团跨地区经营的连锁店铺140多家,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重点建设了20个物流园区,已有780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软件业高速增长。 2007年软件业销售收入330亿元,年均增长21%;软件出口6.8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东软集团出口软件1.4亿美元,进入世界软件外包服务商前25强;大连软件离岸交付量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居第5位;金融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全省新增上市公司25家,募集资金691亿元。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275.9亿元,年均增长37%。全省现有“两院”院士52人,比2002年增加11人,由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4位。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居全国第4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387项,授权发明专利4781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8个、驰名商标32个。 2003-2006年全省共有60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是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一院十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9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与150余家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共同建立了153个研发中心。三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90家,在孵企业3228家,毕业1414家。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36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设施大棚生产突破400万亩,良种面积达97.8%,品种更新更换面积达91.5%,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1个。已建和在建的县域工业园区288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园区11个,产值超过20亿元的园区48个,产值超过10亿元的园区82个。 2007年,全省44个县(市)生产总值完成4114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8.4亿元,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比2002年增长74%。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和县域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和县域用电紧张状况。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000多亿元,烟大铁路轮渡、秦沈客运专线、沈山电气化改造、大窑湾疏港路等建成使用,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全省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3927公里(不含地方铁路235公里),比2002年增加362公里。全省公路总里程达97987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050公里。全省拥有生产性泊位32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36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50个、48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30700万吨。二是能源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国电庄河电厂、华能营口电厂等9项重点电源工程建成投产,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开工建设。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114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560万千瓦。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由2002年的10万千瓦增加到30万千瓦。三是水利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接近尾声,二期工程加快推进。大连引英入连、营口鲅鱼圈水源、鞍山和辽阳水源、锦州大凌河水源设施等建成投产。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1座,处理能力377.74万吨/日,年污水处理总量11792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51.7%,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四是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取得较大成效。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首次实现双下降,完成了节能减排计划目标。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5年造林2070万亩、退耕还林1380万亩,人工增雨130亿立方米,耕地保护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
  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沈阳、大连的GDP均超过3000亿元,约占东北地区的3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合计1008.5亿元,约占东北地区的55%,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两市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会展中心。共有两家商品期货交易机构,10家外资银行分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依托“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对外开放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我省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自2007年6月28日封关运作以来,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18.2万标箱,进出口货物总值102.2亿美元,保税仓储业务实现进出区货值19亿美元。外汇管理实现资金流和物流分离,集中通关、分批出入区监管政策得到广泛运用,政策“洼地”效应日益显现。保税港区的部分功能延伸至腹地,推动沿海、近海地区与腹地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沈西工业走廊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的集聚,形成了占地38.1平方公里的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沈阳至营口的通海产业大道开工建设,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辽鞍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沈铁工业走廊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70亿元。
  重大民生工程有效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等“十大民生工程”。 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1万平方米以上、5万平方米以下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 2003-2007年,全省共拆除棚户区2156万平方米,改善了62.5万户、191万居民的居住条件,棚户区户均住房面积由30.8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建立健全了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完善了各项帮扶政策,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面完成国家城镇社保试点任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企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04.4万人、1026.5万人、617.8万人、530万人和393.5万人,比2002年底分别增加134.8万人、407.5万人、26.7万人、139.5万人和177.4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6.5万人和35万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全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助学体系,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提前两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看病难逐步缓解。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贯彻实施国家振兴政策创造的基本经验
  5年来,全省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取得振兴事业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对振兴工作的基本规律有了理性的、全新的认识,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振兴工作的基本经验,展现了独有的特点和特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确保振兴任务的全面实现。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事关辽宁能否早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用世界的眼光和现代化的胆识规划辽宁,用先进的技术、新型的产业装备中国。同时认识到,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量力而行,要用战略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决策,用创新突破的新境界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业绩再造辽宁。因此,在2004年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就按照中央关于振兴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振兴辽宁的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高起点快起步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并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共同组建了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下设9个行业推进组,全面展开振兴的推进工作。在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上,确立了建设“两大基地”即把辽宁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三大产业”,形成具有辽宁优势和特点的产业格局。由于思路对头,目标明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在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投资项目中,辽宁争取到191个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2.4%。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第一批100个项目中,我省就有52项,占项目总数的52%。
  全省14个市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都在加强振兴领导力量,制定振兴规划、出台配套政策和形成振兴的良好氛围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取得了振兴工作的明显成效。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有效地抓住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振兴的重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始终抓住深化企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这个关键,在突破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省委九届七次全会深刻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解决体制性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深化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全力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内在动力。 ”省委九届八次会议将2005年确定为全省的 “改革年”;同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深化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同时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意见》,要求放开国有企业股权比例限制,鼓励境内外、跨行业、跨所有制改制重组。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除国家法律、政策明令禁止的领域外,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吸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资入股,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支持国有大型企业跨地区重组,鼓励省市监管企业与中央、外省国有大型优势企业之间的股权置换。至2008年初,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我省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已有36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完成面为90%;由省负责股改审批的20家国有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按省政府在《关于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与央企、知名民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战略性重组。通过企业重组和国有产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达400亿元,改制后新增加项目资金500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外,在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上实施了“六个统筹”,加快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步伐。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实行了政务公开,完善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由于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使我省经济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坚持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群众,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确保振兴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创造福祉,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统筹发展能否结合起来的大问题。因此,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全省5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新建回迁房1332万平方米,改善了190万人的居住条件;通过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使抚顺、阜新等7个采煤沉陷区已建成居民住宅327.3万平方米,安置受灾居民4万户;通过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实行实名制就业,两年帮助17.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3年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337万人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应保尽保,推动农村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3年共有1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参合率达到84.2%,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1.5%、人口覆盖率达到82.2%;通过不断地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切实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基础保证。从而,把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统筹发展结合起来,确保辽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外引内联,努力建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两种资源,努力为振兴事业注入不竭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体会到,辽宁振兴事业的每一步进展和突破,都是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而取得的。振兴5年来,由于我省大力改善投资政策环境,使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由2002年的37.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亿美元,是2002年的2.5倍;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2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40%,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超速增长,年均增长105.7%。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比全国同期高14.4个百分点。特别是自2005年底,省委、省政府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以来,沿海开发开放势头很好。截至2007年底,“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已开发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累计签约项目546个,投资总额1265.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17个,合同外资额13.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4亿美元。总投资9.1亿美元的韩国STX造船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的新加坡万邦航运集团船舶修造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的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项目和台湾富士康集团投资总额10亿美元的营口科技园项目等一批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于此。从而实现了我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为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为改革发展与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及目标任务
  纵观过去的5年,辽宁振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非常英明,切实可行,为辽宁的改革发展、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今后几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振兴战略的部署,着力抓好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即要在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作用的同时,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和谐辽宁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全面振兴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围绕上述任务,今后几年要努力实现以下振兴目标:一是经济总量及效益的增长速度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政府职能明显转变,投资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切实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根据这一目标,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二是扩大以沿海经济带建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四是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新农村建设;五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六是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七是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综上所述,过去的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在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指引下,在国家各项振兴政策的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相信未来5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扎实奋斗,辽宁一定会不负厚望、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全面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