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港口集装箱码头呈跨越式发展

2008-10-13 14: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港口集装箱码头呈跨越式发展,截至07年年底,全国沿海港口专业化集装箱泊位达270个,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1.1亿TEU,全国已有20多个集装箱枢纽港。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10月13日消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集装箱运输完成了从零到1亿TEU的跨越,成为中国迈向港强国的标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由起步到100万TEU用了16年时间,由100万TEU到1,000万TEU用了8年时间,由1,000万TEU到5,000万TEU用了7年时间,由5,000万TEU到1亿TEU仅用了3年时间。

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沿海港口专业化集装箱泊位达270个,设计通过能力9,000万TEU,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1.1亿TEU。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集装箱枢纽港。

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之所以得以迅猛发展,除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适箱货大量生成、海运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等因素外,还归功于集装箱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平稳推进,为港口集装箱运输事业提供重要支撑。总结30年集装箱码头建设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纳如下:

集装箱码头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多元化。中国已突破原有国家投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外资以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先后利用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广州等港口建设了一批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同时,吸引国外财团,采取合资、合作经营或租赁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集装箱码头。多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建集装箱码头,深圳港走在前面。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更新装卸设备。各港口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对集装箱装卸设备逐年更新换代,装卸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2008年1月3日,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班轮、总箱位达到14,526万TEU的集装箱“海上巨无霸”----“伊迪丝马士基”号停靠上海洋山港深水码头,创下集装箱装卸新的世界纪录。为其服务的装卸设备是11台双40英尺大型港口吊车,这种世界最先进的双起升双40英尺大型桥吊,每台高43米,外伸臂长65米,应付“海上巨无霸”绰绰有余。在港口机械制造方面,上海振华港机生产的集装箱装卸桥已占领全球市场7成以上份额。国产可同时起吊3个40英尺箱的装卸桥,目前也在试运行中。

港口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主要港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集装箱运输中的单证传递电子化。与航运公司、口岸、海关等各单位实施集装箱电子数据交换,极大地提高了作业速度,简化了联检手续。同时,一些港口还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码头操作管理系统,如天津港在引进比利时COSMOS集装箱码头操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再开发,研发出码头可视可控系统----“堆场集装箱三维动态实时模拟控制中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码头实现双箱和边装边卸同步作业,使现场拖车利用率、装卸机械重载率提高两成以上。

第五、六代集装箱船需要深水泊位。当前,发展集装箱运输系统已成为不少国家与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建设“集装箱枢纽港或大型干线港为核心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可接卸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为标准,以“转化为物流中心”为发展方向,中国正兴起新一轮集装箱码头建设高潮。未来几年,随着全球航线的调整,中国将努力实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这都要求在南北方重点建设国际集装箱主干线枢纽港,增加建设能满足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靠离的深水泊位。

支线港、喂给港需与中转港配套衔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船舶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球8,000TEU以上集装箱船舶共有117艘,约占全部运力的12%。全球还有160艘8,000TEU以上集装箱船将在2010年前进入市场,将占全球集装箱运力的20%以上。这种趋势很可能导致大型船舶挂港数量越来越少,少数几大港发展为国际中转港,其他规模较孝集装箱生成量少的港口只能成为支线港、喂给港。这要求中转港与支线港、喂给港要相互配套。

多式联运与物流需要融合。业内人士指出,今后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仍将高速增长,但增幅会减缓。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集装箱港口的经济腹地将向中西部延伸,大量物资需要用集装箱进行长距离、大运量、高密度集疏运。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水公、水铁和江海公铁多式联运,建立以港口为中心、以航运和陆运为依托、以现代化科学管理为手段、实现“门到门”运输要求的一体化物流网络系统,并实现发展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的融合。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