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我国水运形势分析报告
2007-9-3 15:3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攀升。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水路运输量、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等指标不断走高。“十五”期,我国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5.9%,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6.4%。2006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55亿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300万TEU,比上年增长23%。随着中国海运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因素”成为全球海运市场的关键词。
2.港口能力明显提高,但存在结构性矛盾。“十五”期,水运行业抓住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机遇,加快港口和航道建设步伐。五年来,港口吞吐能力年均增幅17.3%,航道通过能力年均增幅15%,分别比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幅高出7.8个和5.5个百分点,保持了水运建设适度超前发展态势。但是,港口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型专业化码头相对不足。
3.航运船队蓬勃发展,基本满足国内运输需求。在水路货运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船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7月1日,我国大陆船队总运力达6700万载重吨,在世界船队总排位已升至第4位,海运大国地位日渐提升。
“十五”期,国内主要航运公司普遍得到快速发展,运力明显增长。至2005年底,我国沿海运输船舶0.94万艘、2048万载重吨;内河运输船舶19.6万艘、4482万载重吨,运力供给较为充裕。沿海船队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趋势明显,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进程加快。其中,集装箱、商品汽车、液体化工品等专业化运输船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船舶总载重吨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及其运输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共同拉动转变;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在重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机电、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以及通信、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出口商品从传统的纺织品、玩具和家具转向更具潜力的高附加值产品。三是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到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15种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的GDP提高25%左右。
预期“十一五”期,我国经济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国民经济可能有所降温,经济贸易增长率将出现回落。今后我国以煤炭、矿石、石油为主要货种的重点物资运输仍将稳步攀升,以制造加工业为依托的集装箱运量仍继续增长。
未来几年我国海运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
一是在宏观调控政策下,国民经济增速减缓,运输需求增幅也将明显回落;二是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影响下,国民经济对运输需求的货运弹性在下降,运输需求增幅回落;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增多,使得每万元GDP的海运生成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港口吞吐量预测与投资需求
1.全国港口吞吐量预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每亿元GDP生成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系数(万吨/亿元)呈快速下降态势,从1980年的6.79下降到1995年的1.91。之后,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生成系数出现平稳略增的格局。
“十一五”期,在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高耗能行业发展受到制约,铁矿石等原材料进口增幅下降;同时,我国枢纽港、支线港和喂给港的港口格局基本稳定,港口货物吞吐量生成系数将呈稳中有降态势。
“十一五”期,国民经济总体向上平稳发展,全国港口吞吐量有望继续增长。我们采用了时间序列法、回归预测分析法、港口货物吞吐量生成系数法等预测模型。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按我国今后几年GDP增长率为8%-10%、“十一五”期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情况下,预测2007、2008和2010年的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大致为51亿吨、55亿吨和60-62亿吨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2%、8%和4-6%。
根据全国港口货物总吞吐量的数据模型预测,并结合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港口的比重大致为80%的特点,综合分析得出2007、2008年全国港口总吞吐量大致为64亿吨、69亿吨,年增长率分别为12%、8%。
从港口吞吐量的预测结果来看:
一是今后几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拉动下,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长率在10%以上,带动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稳定增长。
三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量将大幅下降。自1991年以来,除了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稳步增长态势,货物吞吐量增量也基本上呈单边上扬态势。在经历了2003年、2004年港口吞吐量出现了大幅增长后,近两年(2005、2006年)我国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增量稳定在6亿吨左右。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到位、产业结构转型、节能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今后几年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量将出现明显下降态势。
2.全国港口能力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能力不断提高,装卸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沿海主要港口船舶在港停时大为缩减,至2005年沿海主要港口的外贸船舶在港停时为1.09天,平均千吨停时为0.10天,而1980年该指标分别为7.7天和0.64天。
长期以来,我国港口的设计能力也普遍过于保守,尤其是各大港口在码头投入使用后,为提高港口能力,通常会采用改进工艺流程、增加装卸机械配备等手段挖潜港口能力,使得各港的实际能力大大高于设计能力。因此,尽管根据我国对外公布的港口能力,沿海港口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但港口压船压港现象并不多见。以集装箱码头为例,根据我国港口吞吐能力的核查统计,至2005年底我国集装箱专用码头能力为5878万TEU、多用途码头能力为528万TEU,实际完成吞吐量为7564万TEU,港口适应度(吞吐能力/吞吐量)仅为0.85。但是,各大港口的生产井然有序,没有表现出严重的超负荷运行现象。
3.全国港口建设的发展建议。要继续推动港口建设,注重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大型油轮、矿石和集装箱码头,以及LNG、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建设,以适应航运发展趋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从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的港口集疏运通道并不通畅,大量货物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完成。建议加强内河集疏运系统的建设规划,吸引货物向水路运输方式转移。在国家交通行业投资规划时,要适当提高对内河、港口的投资建设。
在我国投资规划港口建设时,需要高度重视对港口集疏运通道的规划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在港口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注重与港口所在城市公众的沟通和交流的经验,促进港口和谐发展。(本文作者为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