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改革将引发大重组 A股上市成定局

2007-9-27 14:1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仅仅用了三周时间,中国远洋(601919.SH)股价便飙升了165%,9月份A股市场的第一只明星股随之诞生。成全这一梦幻般财富增值的力量来自大股东中远总公司将绝大部分干散货运资产注入公司,令其预测2007年全年母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达到120亿元,相当于上半年已实现净利润的13倍。而分析师给出的盈利预测高达175亿元, 每股收益1.71元…… 
    对于不熟悉中国公司成长史的人来说,两年内上证指数逾400%的涨幅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相应的讨伐声伴随近期A股市场在美国次按危机当中独树一帜的表现愈演愈烈,国内亦不乏股市泡沫论的附和者。对此,许多投资者颇为困惑。 
    作为A股上市公司的主要母体,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年前的盈利记录不够理想。数据显示,199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前利润1635亿元,相应的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仅为2.06%,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到4.5%。由于该等盈利能力与上市门槛即10%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去甚远,那时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产剥离的产物,并形成上市公司掌握优质资产,非上市企业掌握劣质资产的格局。 
    然而,10年后的情况已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前利润18784亿元,按年增长30.79%,较5年前累计增长303.32%,较10年前累计增长1048.87%;相应的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达到6.5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接近12%。如不出预料,2007年国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将突破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将达到12%以上。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升幅相对较小的原因与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有关。如此重大变化使得如今不仅上市公司掌握优质资产,而且非上市企业掌握更加优质的资产。 
    许多人曾因此预期将有更多国内企业加盟上市公司行列,并使得A股公司数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扩容。这多少会让人感到扩容压力。不过,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一年多来,A股公司的数量扩容主要发生在中小型企业之间,大型公司的数量扩容算不上活跃,而且主要发生在金融业。至于大型工业企业的IPO,则颇为罕见。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 
    破解这一现象的逻辑思路,来自公司治理。受国际公认的公司治理原则指引,上市公司不仅必须拥有完整且一体化运作的资产体系,而且大股东不能拥有与上市公司资产存在竞争关系的资产,以此在法人结构上减少大股东控制或利用关联方交易损害公众股东利益的风险。毫无疑问,那种原料供给与产品销售两头在外或仅保留生产环节资产的上市公司,如吉恩镍业;与大股东共同控制一家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如英力特,以及大股东掌握大笔非上市资产的上市公司,如中国远洋,都应当是强化公司治理的对象,当然也是重组的对象。 
    进一步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大型工业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央企,都已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有着窗口性质的上市公司。这就决定了它们不是选择IPO的方式推出数量更多的A股公司,而是将一体化运作的资产以及竞争性资产完整地注入已上市的A股公司。 
    换个角度讲,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以重组方式不断减少企业数量是一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上一次全国范围的工业重组发生在1998年。最突出的成效是当年工业企业单位数由上年的53.44万个锐减到16.51万个。 
    为此,投资者不必过度追逐新股发行,倒是应当去追逐旨在大股东优质资产注入的定向增发。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后者产生的股价上涨效应正在向新股发行靠拢。我相信,这对改变一、二级市场资金布局,或吸引滞留在一级市场的资金越来越多地进入二级市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有充分理由让人相信,随着更加优质的资产源源不断地注入A股公司,发生在A股市场的公司业绩增长将持续下去。当然,所谓的“二八现象”也可能会持续下去。毕竟,眼下具有大重组题材的上市公司还不是很多。但即使是“二八现象”,也不会阻止大盘指数的继续上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