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注资基石弥坚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007-9-24 15: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股改扫清了股票流通的制度障碍,也使上市公司的质与量得到空前提高。如今,后股改时代的国内股市锣鼓阵阵,一方面,航母级公司或回归增发、或IPO上市,另一方面,大股东注入资产热度正酣,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高。
统计表明,2006年,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四成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6元,同比增长两成多。2007年中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更加瞩目: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猛增七成多,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股改清欠创新发展
股改之前,由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同股不同价,上市公司的治理以及资本市场都因此生出不少问题,比如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管理层怠于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等等。而股改,是要做到真正的同股同权、同股同价,从而彻底解决困扰国内股市多年的制度性缺陷,带来了国内资本市场的根本性变化。
今年,股改攻坚进入最后阶段,全流通咫尺在望。股改至今,以创新思路解决遇到的问题成为股改成功的重要基础。最常见的股改对价形式是纯送股或送现金对价方式,而另一些公司针对个体情况,在股改对价支付方式上不断创新:除权证外,以公积金转增、缩股、股份回购、资产重组等作为股改对价的公司不断出现。
在股改的同时,清欠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的资金占用也拉开大幕。在监管层一系列行动的督促之下,在清欠引入司法力量的铁腕下,上市公司清欠不断推进。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380家上市公司完成清欠,22家公司部分完成清欠,清欠金额合计335.68亿元,占需清偿资金总额的70%。
在清欠的过程中,清欠方案同样有不少创新。从以现金清偿、资产抵债到以股抵债、股份回购注销、承债式重组……各种方案一一浮现。同时,不少大股东由于无法清偿占用资金而受到惩罚,以顾雏军为例,其曾经在ST科龙呼风唤雨,但最终面临的是法律的严惩。一面是股改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不断沟通,另一方面是对占用公司资金的严厉追究,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因此而得到显著提高。
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9月17日,两市仅余52家公司尚未进入股改程序或进入股改程序但未提出股改方案,52家市值合计约2694.50亿元,与两市A股23.52万亿元的总市值相比,占比仅约1%。
回归增发风生水起
2006年5月,随着华联综超定向增发的实施,资本市场IPO、回归增发,好不热闹。
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9月17日,“新老划断”以来完成IPO的公司有150家(不包含尚在发行期内的建设银行等6家公司),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394.26亿元,此外,增发的有155家公司,配股的有5家,发行可转债、分离债的有19家。
IPO的公司中,所募集资金的总量级别不断攀升,A股市场总融资规模不断增长。去年下半年,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超级大盘股纷纷登陆A股市场,以工商银行为例,其IPO募集资金高达466.44亿元。大盘绩优股的发行一方面使A股的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给了投资者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
再融资大军同样风云际会,尤其以定向增发最受青睐。增发的155家公司中,有135家公司选择了定向发行,占比87%;共募集资金1711.15亿元,占到增发总额2353.37亿元的七成多。业内人士指出,治理良好、业绩良好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融资核准,其再融资也更受市场追捧。
除了大中型公司积极申请再融资外,中小型企业同样畅游融资市场。去年5月至今,有11家中小板公司完成了增发,而在IPO方面,中小板的队伍更是迅速壮大,有122家公司在中小板挂牌,募集资金总额达到433.23亿元。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在全流通的蓝图下,在宏观经济增长较快的背景下,国内上市公司整体的未来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有关人士分析,如今市场已进入“大蓝筹”时代,大股东将空前热衷于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越来越多的由预期变为现实,将给公司业绩带来外延式爆发性增长。而在国内经济形势运行总趋势不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自身经营也将维持良好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虽然增长较快,但受制于高基数等原因,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会下降,到第四季度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随着H股、红筹股回归步伐的加快,国内资本市场又将增加不少中坚力量,投资选择也将更加丰富。实际上,近期H股的海归速度明显加快。建设银行A股下周挂牌,中国神华A股IPO也已成功过会,而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红筹股的海归,从长远来看,也是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