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整加工贸易限制政策 外资企业备受影响
2007-8-6 10:2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外贸顺差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政策近期出现了一系列调整:继7月1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后;7月23日,国家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出台。仅仅相隔两天时间,25日,商务部官员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年内可能还会出台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此进行动态调整。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传递出重要信号: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政策上的调整引导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
对于占中国加工贸易近80%的外资企业来说,外贸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外经所所长、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在解读此次政策调整对外资企业的影响时指出,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外资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此次受限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大部分来自劳动密集型的内资企业,因为跨国公司控制着加工贸易的高端链条,产品分工地位高于内资企业,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行业。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例,上半年外商独资企业出口1339.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占全部出口额的67.6%。中外合资企业出口328.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16.6%。
从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流向、结构和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正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贸易领域侧重,从单纯投资加工业向同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主要投入资金向同时投入技术、管理、人才和设立研发中心转变。据商务部网站提供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发展迅速,如微软、IBM、摩托罗拉、西门子、北电网络、杜邦、通用电器、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宝洁、本田、日立等,根据其全球经营战略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约750余家。从行业分布看,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
张燕生同时还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只是其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部分,只占其全部的10%-20%,再加上其资金雄厚,要实现转型升级或产业转移要比中小企业容易得多。
而对于曾经受惠于内地贸易政策的港台企业来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却对其带来不小的影响。台港资企业是内地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资企业超过6万家,占台港资企业总数的65%,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广东、福建、江苏三省为最多。这些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等低附加值的下游产业,这些产业普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认为,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政策一下子急剧转弯,这令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相比较于以前不用缴纳一分钱,退税率下调及交纳保证金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客户提价来消化,但具备采购尚有议价能力的加工企业大约只有20%,不少企业将倒闭或转移。
以港资企业为例,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近期发布报告《内地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的影响》指出,超过1万家在珠三角投资的港资企业可能停产或收缩。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在珠三角投资的香港企业中,15.5%属于一般贸易,34%属于进料加工,47.4%属于来料加工,3.2%属于其他方式。在对珠三角港资企业的调查中,有55.3%的企业表示,如果在进口原材料时要缴付全额的关税和增值税作保证金,实行台帐“实转”,将对流动资金构成沉重负担。有10.5%的企业表示,如果所需原辅料件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将会因成本上升而导致停产或收缩。有73.2%的企业反映,可能会不适应而被迫结业或收缩。按此推算,最坏的情况可能导致1万家港企停产或收缩,劳动力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据商务部网站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在3000万-4000万人,约占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测,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约为5000万-6000万人。
为减轻贸易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近期将到广东调研,准备给港台加工企业获得进出权和开展来料加工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集中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这些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创业。有专家指出,当前政策的一再收紧,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紧迫的时间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政策不鼓励、不支持发展的行业淡出加工贸易的历史舞台是发展的必然,而对那些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其发展的行业,更早采取行动,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更快适应新形势需要就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