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洗牌进行时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困住中小企

2007-8-2 10:3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大量中小外贸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与他们艰难度日的,还有大大小小的面向海外市场的工厂。专家们认为,如果政府不推出资金、税收等帮助企业转型的配套政策,仅仅凭借"两高一资"行业的内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很难渡过出口政策紧缩的难关。 
    当陈济升听说附近写字楼里有两家公司突然消失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是外贸公司"。这位山东对外经贸华通公司的副总经理,觉得外贸越来越难做了。
    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外贸在青岛是炙手可热的金饭碗。开一家外贸公司,就意味着仅凭自己的能力,不用太多地投入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但是随着国家出口政策的不断紧缩,这些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与他们一起艰难度日的,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
    艰难度日
    作为山东最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设定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拥有全省最多最强的外贸企业。山东省所有与对外开放相关的机构,如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省外经贸委、省机械、化工、五矿、纺织、粮油等进出口公司,一度全部设在青岛。上世纪80年代,陈济升还是省外经贸委的一名官员,他记得当时所有人都绞尽脑汁,希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工贸易、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山东进出口总量如今在北方地区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其中,尽管青岛的GDP只占山东的15%左右,但是进出口总量却能占到全省的40%。
    这个时候,国家采取"压出口"的措施,陈济升这样的老外贸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些在政府号召和鼓励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应该怎么办?
    由于长期对外贸的管制和外贸行业的人才要求,中国存在大量的专业外贸公司。他们接受国外客户的订单,然后从中国工厂采购产品,从中赚取差价和出口退税。大部分时候,这些公司的规模并不大,十几个人就能完成每个月上百万美元的出口额。对出口退税调整最敏感的,就是这些外贸公司。
    6月初,青岛和全国外贸行业一样,开始传言政府将在7月1日实行新的出口退税率。青岛市外经贸局向本报记者证实,他们曾经搜集相关的信息发给企业参考。但是几乎所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企业,包括几家青岛出口量较大的企业,都表示没有收到过相关通知。一个可能是,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才进入了政府的视线,而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在政策频繁调整的年代一起步就处于劣势。
    事后证实,最早提醒中小企业防范出口退税调整风险的消息来自中国中小出口企业最集中的浙江。一家专业外贸网站在出口退税调整方案正式公布之后,喊出了"感谢浙江"的口号。
    外贸公司对出口退税的关注远远大过生产企业。因为在利润微薄的行业,这很有可能是他们全部的利润。同时,对于已签的合同,因为退税变动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外贸公司自己来承担。因此6月19日之后,青岛港海运价格立刻疯涨一倍,保税物流园区外排起长龙。尤其是6月30日,数千辆车拥堵在保税物流园区门口,他们只求能够在24点前顺利开进去,甚至不用卸货,第二天再开出来,就可以省下数目不小的一笔钱。
    一位已经离开原属外贸公司的业务员说,当时他好不容易花高价定上了6月30日的船期,结果6月30日青岛大雾封港,货物延期到7月3日才离港,公司损失了数万美金。巨大的压力促使他提出了辞职。
    转型劣势
    即使那些成功在7月1日前发出货物的企业,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欣喜之情。按照经验,这一笔退税他们要过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领到。
    由于青岛港的存在,大量非青岛本地生产的货物被送到青岛报关出口。尽管出口退税地方的分担比例已经降到了7.5%,但是对于青岛地方财政仍然是一个大数目。税务部门对每一笔退税都严格审核,退税周期比几乎周边所有地区都长。
    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资金压力。由于外贸公司不从事直接生产,他们只能通过对外提价和压低工厂报价,去抵消增加的成本。而对于自营出口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境况虽然好于外贸公司,但是仍然不容乐观。一家向欧洲沃尔玛供应罐头的企业表示,两家合作已经停止,沃尔玛总部的消息说,因为无法接受中国产品的价格上涨,沃尔玛减少了40%在中国的订单。
    尽管被认为"船小好调头",但是陈济升说,像他这样的外贸公司没有什么空间可以转型的,企业毕竟是以市场为导向,只要市场还在,无论政府政策如何变动,生意总是要做下去。
    对于山东经济举足轻重的化工业由于属"两高一资",同样面临冲击,森诺特进出口公司经理时亮说,几年来,他在采购过程中接触的几家化工企业都在挣扎转型,其中有取消整条生产线,转而投产新产品的,有拼命压缩员工工资的,也有要求必须现金交易的。
    但是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如果政府不推出资金、税收等帮助企业转型的配套政策,仅仅凭借"两高一资"行业的内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很难渡过出口政策紧缩的难关。
    被政府决策者所忽略的一点是,即使这一部分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局,也并不表示这些行业的出口会有所减弱。7月下旬,出口退税冲击的余波还没有退去,时亮就收到消息,迪斯曼、巴斯孚这样的化工跨国巨头们纷纷表示出了对中国生产能力的兴趣,有意在中国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时,再收购一部分工厂。这些拥有资金和技术的巨头们比谁都清楚,中国产业洗牌的时候已经到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