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顺差继续扩大 政策调控仍需加强

2007-8-16 12: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本文执笔
  闫敏
  外贸顺差过大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贸易顺差持续大规模增长的原因,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
  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一般贸易增速继续快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出口有所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与主要伙伴贸易增势良好。但是,外贸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外贸顺差增长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而且还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为抑制外贸顺差、促进贸易平衡,除近期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外,还可以考虑进一步普遍下调所有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限制加工贸易及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进口规模,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完善国内要素价格体系建设;适当提高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等。由此,下半年外贸政策仍将以控制顺差,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外贸结构为主。预计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2750亿美元。
  2007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增幅比去年全年水平高9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经连续38个月实现贸易顺差。
  上半年形成我国贸易顺差有四大特点:首先,上半年贸易顺差与进口和出口增长不同步有关。相对于出口而言,上半年进口增速有所放缓,1-6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出口增速超过进口9.4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两者只差3.9个百分点。
  其次,加工贸易仍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2007年1-6月,我国一般贸易顺差有所增加,达到503.6亿美元,但是大部分贸易顺差仍然来自于加工贸易。上半年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达到1105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98%以上。
  再次,外资企业顺差占比较高。我国近年来吸纳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大部分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投入到了制造业中,这一部分顺差带有相当大的刚性。1-6月,外资企业形成贸易顺差额为577.1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1%。
  最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1-6月,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688.5亿美元,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为574.1亿美元。
  
  八大内外因素影响外贸顺差快速增长
  从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诸多原因分析,既有短期的影响因素,也有长期的影响因素。
  从短期因素来看,这主要包括:出口退税以及进出口关税税率频繁调整导致企业突击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较小对抑制贸易顺差效果不明显、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增加了贸易顺差。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
  第一,出口退税以及进出口关税税率频繁调整,导致企业突击出口。从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力度,今年又频繁地出台了相关调整措施。例如,2007年4月15日调整并取消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5月20日对83种钢铁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6月1日调整了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7月1日又调整了近1/3海关进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了规避出口关税调整、出口退税降低和许可证管理等政策风险,许多出口企业在今年上半年提前抢单出口或突击出口,致使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出口规模增大和速度加快。
  今年以来,在每一次政策调整前,我国的出口规模与增速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征,而且出口增速也一直在高位运行(除3月份以外)。
  从具体产品来看,钢铁、纺织类商品抢单出口的现象更加明显。其中,钢铁行业是国家今年外贸税收政策调整的重点产业之一。由于今年上半年政策调整的力度较大,许多企业为减少损失,都采取了提前出口的应对措施,由此导致了今年1-6月我国的钢铁产品出口增速达到136.4%。
  目前,国内一些纺织产品的出口获利空间很小,减少出口退税将导致这些纺织品出口企业“无利可图”。于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纷纷赶在政策调整前突击出口。今年1-6月,生丝产品的出口增速达到73.3%,服装类产品的出口增速达到21.7%。
  此外,化工类产品、矿产品和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等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提前出口的现象。由于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来扭转经济增长方式,限制“两高一资”类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导致了今年上半年进出口税收政策的频繁调整。一方面,这增强了出口企业对于相关政策继续出台的预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出口;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关税降低、汇率升高等预期的增强,一些进口企业对某些商品的进口采取观望态度,推迟或减少即期进口数量。
  第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较小,对抑制贸易顺差效果不明显。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但是,如果考察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升值的情况可以发现,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很小,还不足以对外贸顺差的持续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2007年1-7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约为3%,但实际汇率即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升值幅度仅为1 %左右。其中,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加元、澳元等主要货币实际上是在贬值。
  由于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较低,不足以抑制我国当前的出口快速增长,对于贸易顺差扩大的影响作用也十分有限。
  而且,自汇率改革以后,国际上一直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潜力,加之近期我国资本市场异常火爆,引发众多国际游资涌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在资本项目下顺差有所增加。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依然较为旺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要求提高产品价格,并获得进口方的同意,这一因素也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价格在上升,并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也有一定影响。
  第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增加了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减缓了我国一般贸易的进口增长,刺激了这些商品的出口。2007年1-6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企,有色金属、钢材、钢坯价格上涨较为迅速,原油、成品油、橡胶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玉米、大豆、塑料原料、肥料、合成纤维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升。受利益驱动,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普遍提速,企业纷纷少进多出。其中,钢坯、钢材、成品油1-6月进口量分别下降34%、7.4%和1%,而出口量却分别增长40%、97.7%和27.6%。
  从长期的影响因素来看,由于我国的政治环境稳定、经济状况良好,我国加工贸易持续迅猛发展、国内过度产能需要向外释放、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国内要素价格严重低估、长期实施扶植出口政策等长期因素,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其一,加工贸易继续迅猛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使我国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具有必然性。因为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组装加工后成品出口海外,这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加工贸易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这就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等措施的政策效应。而且近年来由于国际上大量制造业产能向中国转移,如日韩很多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以产品生产地为标准计算贸易顺差,必然导致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其二,国内过剩产能需要向外释放。我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并且经济的高增长是由投资增长带动的。近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当前数据显示我国投资水平仍在高位运行,这可能带来新的、范围更大的产能过剩。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外出口便成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出口增长较快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如纸制品、肥料、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国内无法容纳的产能,只能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国内经济平衡。这必然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其三,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人民币的确存在继续升值的压力。一是由于国内经济偏热,货币流动性过大,需要人民币升值予以降温;二是由于目前贸易顺差增速依然较高,规模持续增长,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升值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虽然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通道之中,但其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较小,增加了今后升值的压力。基于以上原因,各方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正在不断强化。尽管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减少出口,平抑贸易顺差。但是,如果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就必然会导致国内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延缓进口速度,而且国外游资会不断以贸易方式为掩护流入国内,使贸易顺差虚增。
  其四,国内要素价格严重低估。我国生产要素,如资金(利率)、土地、资源、环境等被严重低估,使资源、能源要素含量高的产品价格较之国际市场偏低,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国内廉价的资金(利率)、资源、环境、能源补贴了出口对象国。我国许多高耗能行业出口产品都存在这一问题,以钢铁产品为例,尽管国家几次降低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增加了钢铁出口企业成本,但是由于国内水、电、土地等能源资源与环境要素价格过低,使国内钢铁生产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利润的驱动下,钢铁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强劲增长。
  其五,长期实施扶植出口政策的结果。我国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扶植出口的政策也是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后又遇到内需不足的困难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扩大出口,形成了一整套扶植出口的政策体系。如在金融领域实行外汇额度补贴、出口贷款利息补贴、出口优惠利率等;在财税领域实施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等;此外还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出口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并且正在出台若干新的贸易政策以逐步改变原有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但过去政策惯性的扭转尚需时日,这也导致贸易顺差难以在短期内有所下降。
  
  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750亿美元
  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预计今年我国贸易顺差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其中,从国际经济增长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国际投资与世界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等因素将支撑我国在2007年继续保持贸易顺差较快增长。
  第一,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基本延续了2006年的态势,继续处于周期性扩张轨道。尽管美国经济出现降温,但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稳步发展,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也保持强劲发展态势。IMF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可望保持4.9%的较高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国际清算银行报告也认为,世界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可望在2007年和2008年延续。世界经济总体来看在2007年仍将处于上升区间,这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美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美国经济受房地产降温的影响,增长速度将出现一定回落,预计为2.2%。国际清算银行预测美国失业率将保持在4.7%左右。尽管美国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是由于其失业率处于低位,对美国消费水平影响较小,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主要为消费品,所以预计中国对美出口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欧盟:欧盟发布的2007年春季预测显示,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2.6%,与2006年基本持平。进入2007年以来,欧盟投资稳定增长,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加之人民币对欧元长期处于贬值状态,所以预计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亚洲国家:IMF预计日本经济今年将增长2.3%,略高于去年水平。2007年日本设备投资正在回升,就业率和私人消费增长率也略有提高;此外,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将增长8.8%,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总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外贸发展依然较为有利。
  第三,国际投资与世界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WTO分析,在高额利润驱动下,跨国公司出于扩张市场和降低成本需要,跨国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而且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仍较旺盛,贸易量将比2006年大幅增加。IMF报告指出全球货物贸易仍会高于经济的增幅,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量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亚洲仍将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地区。国际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将促使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另外,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的有利因素长期存在等因素,也将促使今年我国贸易顺差保持较快增长。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2006年1-6月,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增幅达到11.5%。投资增速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增长依然较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快速增加,国内市场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关税总水平逐年下降。这些都为我国今年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的若干长期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刚性。由于加工贸易形式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实际成本降低、社会就业压力颇大的情况下,加工贸易规模难以在短期内有所下降。而且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正在将某些制造业产能不断向中国传送,增加了我国加工贸易继续扩张的可能性。
  国内的过剩产能仍需通过海外市场进行释放。我国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投资一直处于高位运行,这证明生产能力依然在不断扩张。而且前几年累积起来的过剩产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吸收,在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只有通过继续扩大出口,在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我国进出口总值将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1760亿美元,增长23.1%左右。出口规模可能达到12210亿美元,增速维持在26%左右;进口规模可能达到9460亿美元,增速达19.5%左右。预计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2750亿美元。
  2007年1-6月我国进出口及贸易顺差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                        出口                 进口                 顺差
                            金额     同比(%)    金额     同比(%)        
总 值                     5467.3    27.6     4342.0     18.2     1125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2456.0    33.6     1952.4     23.1     503.6
            加工贸易        2756.9    21.4     3214.96    17.3     1105.0
            其他贸易        254.4     45.3     737.7     20.6     -483.3
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1045.6    20.4     1239.8     14.1     -194.2
            外商投资企业    3110.8    24.4     2533.7     17.8     557.1
            其他企业        1310.8    43.1     568.6     30.7     742.2
  ■对策
  外贸政策调整
  应从四方面入手
  鉴于当前我国的贸易顺差持续、过快增长,如何实现贸易平衡,解决由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所带来的贸易摩擦、流动性过剩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问题,宏观调控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普遍下调所有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我国2006年以前实施的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出口而有意调高的出口退税率。当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支持与扶植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外汇收入。尽管国家自2006年以来加大了出口退税调整力度,但是税制的调整相对于我国当前的外贸出口增长规模与速度而言还是稍显平缓。在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显得偏高。而且近年来出口退税逐渐加重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因此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并全部取消列入“两高一资”产品目录中商品的出口退税,提高这些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降低资源类、能源类、环保类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以抑制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
  第二,通过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适当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可以使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能够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建议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调整:一是通过金融、财税、投资政策鼓励一般贸易的出口与进口,限制加工贸易;二是通过进出口关税政策调整优化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高技术附加值商品进口;三是放松进口限制,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通过扩大进口带动国内消费,协调进出口比例。
  第三,通过完善国内要素价格体系进行价格调整。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外贸易结构转变的客观需要。只有深化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让它们的价格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反映其稀缺程度,才能真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生产与出口,结束以国内廉价资源、能源、环境要素补贴其他国家的现状,使我国出口在赚取外汇的同时,也真正能够为国民带来福利。这需要调高能源价格,逐步调整煤、天然气、水、电价格,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价格形成制度等等。
  第四,通过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进行速度调节。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我国今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规律表明一国国际地位提升,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必然呈现升值趋势。但是我国当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幅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显得较为迟缓。所以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幅,以控制外贸顺差的增加速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目前来看,较为适中,下一步应重点提高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中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的货币)的升值幅度,如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此外,还须增强企业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学会利用汇率工具来控制和对冲外汇风险,建立外向型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机制,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